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臣之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研究课程实施,对于有效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理论、设计新课程方案、推广课程实施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多取向于: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实质上,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09-0013-05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至少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课程实施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仍然是需要开发的“西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就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和本质作一探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例如,我国台湾有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避免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注: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8,400.)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也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纵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无一不与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人们对实施过程的高度关注。

      (二)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对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却关注较少,出现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就课程改革的发生过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课程方案的研制、课程方案的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程方案的研制,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最优发展的“精神食粮”配制良方,课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种课程方案决定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而课程实施则较多地关注采用某种课程方案以后的实际变化程度,研究学生实用、消化甚至发展“精神食粮”的过程。课程实施不等于单纯课程采用,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因此,研究课程实施有着美好的前景。

      (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要确立新的课程方案,就必须客观地解释这些复杂性,尽可能地清楚这些复杂性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譬如,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评估,包括有多大价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价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等等,可以成为研制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归于新课程方案本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程度并未作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35%,(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很容易过高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分,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够。

      (四)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运作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没有多大影响,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产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及时正确地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我国课程实施常常容易出现不加辨别和盲目的“借鉴”,甲地或甲校成功实施某课程方案,很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类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类似的课程“复制”或“克隆”现象。(注:这种现象正日益滋生令人担忧的“泛教材化”倾向。尽管每个公民都有编写教材的权利,但目前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和教材理论,如何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何为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尽到所期望的责任呢?)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为学生、为社会发展负责的责任和使命。尽责,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出发,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出发,科学地处理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全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