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伟强(1964- ),男,广东人,东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邮编 510631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阻碍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在公立学校体制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成为美国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出现了一些极富特色的新型学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1)07-0029-04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出现了反对公共教育整齐划一、义务教育强制性的思潮,要求重视民众教育选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期间,提出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特色学校,形成了“重建学校运动”。这些改革理念和实践对美国学校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权利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磁性学校、契约学校、家庭学校、特许学校作一番介绍,以求对我国学校模式的改革有所帮助和借鉴。

      传统上,美国存在着两种相对立的办学模式:由政府公共资金资助的公立学校和由私营机构、教会或个人举办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自18世纪末创建以来,一直主导着美国基础教育,作为美国基础教育最主要的学校模式,它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成就有目共赌,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仅仅是局限于本学区的学校。由于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时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民主化呼声渐起,在教育领域,尊重教育选择权成为美国公众关心的话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斯曼提出了“教育凭证”概念,主张公校私营,一些教育改革者开始致力于这一思想到实践。70年代,“备择学校”(alternative school)主张在一些州开始实行,公立学校体制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磁石学校;同时,一些家长开始改变把子女送往学校的做法,把适龄子女留在家中学习,家庭学校再次重现。

      80年代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期间发表的《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犹如一声惊雷,震撼着美国大地,公立学校的种种弊端让美国人感到震惊:学校管理僵化呆板、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办学质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逃学、暴力、吸毒等问题严重,使得许多家长对公立学校丧失了信心,他们不断要求政府、学区对公立学校进行改革,满足其子女学习的需求。里根也适时提出打破公立学校独占美国基础教育的局面,激励公私学校之间开展竞争,赋予家长教育选择权的主张。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布什总统一直致力于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其追求卓越的教育策略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多元教育,提出要满足不同的教育利益及扩展教育选择权,鼓励在公立学校内从事实验和革新。他指出:“为了学校的成功,学校改革的新议程必须通过竞争和按市场规律进行,选择制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它能加强学校的管理”;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应有真正的学校,不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教会学校……。期间,出现了两种新型学校——契约学校和特许学校。克林顿就任后,继续支持公立学校间的竞争,提出要在公立学校范围内进行有所限制的选择,并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推行特许学校运动。

      一、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磁石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有吸引力的学校”,又称为“特色学校”。它办学特点鲜明,针对儿童特殊兴趣爱好,开设富有特色的课程。在磁石学校,学生可以学习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亦可习得特殊专长的学科,如音乐、戏剧、电脑、法律及其视觉艺术等等;学校形式极为多样,如高智天才学校、外语学校、蒙台梭利学校、科技学校、艺术学校等。磁石学校没有学区和入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入学,由电脑编班入学。

      70年代创办之初,全美只有十几所磁石学校。80年代,联邦政府加强城市改造资金的投入,加速了学校的发展,1981至1983年,约有1/3的大都市开设了磁石学校(共计1000所)。80年代中后期,磁石学校发展迅速,各类磁石学校在各地,尤其是人口密集、民族多元、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更是如此。1990年美国学区联合会对52个学区的调查显示,有34个学区办起了磁石学校;1993年,约有1/2的大都市设立了此类学校,就读磁石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近一半。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磁石学校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比较独特,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置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2)学生就学不受学区限制,只要学生愿意,就可入读;(3)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种族的人就读同一所学校,增加了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的机会。磁石学校以其弹性化的课程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有志向、有兴趣的学生前来就读,缓解了当时各大都市普遍出现的“白人外流”的现象,推动学校种族融合。学校在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投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能力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1996年对12个大城市学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磁石学校的学生在各学科如数学、自然、写作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公立学校的学生。

      二、家庭学校(home school)

      所谓的“家庭学校”是指适龄子女在家庭学习的一种学校模式。其实,近代美国社会就有家庭学校,但当时是因为学校太少所致,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有条件的家庭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去读书。但从70年代起,家庭学校又重新抬头,发展势头强劲。70至80年代只有几万人,至90年代初,在家庭学校就读的学生已有30万,到1999年更发展到100多万,占学生总数的2%。许多家长愿意把子女留在家里,除了一些家长持不同的教育理念,或是具有较强烈的宗教信仰外,公立学校校园暴力不断、管理混乱、质量不高等都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