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长吉,男,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教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始终是教育的宏旨要义。本文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缘起与特点,并对教育价值的本质、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地社会与人的价值、教育价值的评价与选择等方面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梳理与盘点,并反省存在问题,提示研究的方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1)04-0054-06

      一、研究概述

      教育活动从方式上可看作是特殊的认识活动与特殊的实践活动的统一,但从终极目标上看,其旨趣则在于适应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超越现实个体与社会,即以二者的发展为指向。因而认识与实践都达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或者说教育活动离不开认识与实践,但不是为了认识与实践。调节这两种活动的“看不见的手”是价值,牵引教育活动走向的也是价值,因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这是教育价值研究得以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

      教育价值研究的意义有两个。从教育自身来看,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需要有相应的价值理论作指引才不致走弯路,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注重在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的养成上,是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达成的理论,即使间或有论及价值的,也是零散的、肤浅的。这些理论无力跳出教育活动之外,从价值角度系统深入地审视整个教育行动,开展教育价值研究,构建相应的价值理论,可以改变这种理论基础薄弱的局面,促进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从外部来看,上世纪末已出现的科学至上主义所造成的理性猖獗、情意缺失、人本沦丧、物性至尊等现象,呼唤“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语)。如何从异化的理性人、工具人、经济人回归为真正的人,这成为人们冥思苦想、大伤脑筋的一个难题。教育在解决这一难题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教育价值、构建和实践教育价值理论乃是诊治此病症的一剂良方。

      尽管教育价值原本是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价值进入研究者视野却走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路。建国初,一方面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教育要着力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技术人才,教育研究的重心在于探讨如何快速、高效地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价值研究退隐于教育技艺、方法研究之后。另一方面,新中国的教育薄弱,借鉴他山之石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在引进国外教育理论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对前苏联教育学全盘接受,对西方教育理论则完全拒之门外,而当时前苏联的教育学中价值意识还没觉醒。这样,这一时期教育价值在我国的教育中没有位置便成为很自然的事。稍后,中国教育界开始逐渐卷入“阶级斗争”的旋祸中,“反右”、“文革”使中国教育理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教育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对“两个估计”的批判以及后来对“两个凡是”给教育带来的种种危害的揭露,人们对教育中的好与坏、真与假、对与错、善与恶等问题的判定标准产生了困惑,这种判定标准缺失是教育价值问题得以研究的前奏。导致教育价值得以提升出来,进入研究者的具体原因有五个:第一,新时期的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首要解决的一个方向性问题。第二,面对西方教育理论的涌入,人们需要进行评判选择,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价值标准。第三,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教育投资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消费性投资,究竟是不是,需要对教育外在价值进行论证。第四,片面发展、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等不良现象呼唤人们进行教育内在价值的探索。第五,哲学界对教育价值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在时刻提示着教育研究工作者。出于这几个原因,在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了对教育价值的研究。

      据笔者根据《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的统计,最早直接论述教育价值的文章是《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3年第4期刊发的曾成平的文章《略论教育价值》。自此,各类刊物相继发表有关文章,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截止1998年底,共发表文章约126篇。教育价值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笔者所见只有王坤庆的《现代教育价值探寻》和尚凤祥的《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前者是对教育价值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后者则联系教学实践,研究了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等问题。除此之外,现行教育哲学专著中也包含着大量教育价值的内容,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哲学一个内容单独论述,如黄济的《教育哲学》、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刁培萼、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台湾学者欧阳教的《教育哲学导论》等。另一种情况是以教育价值为主线统摄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王坤庆的《现代教育哲学》等。在其他类教育著作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教育价值的内容,如傅维利的《教育功能论》、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台湾学者陈伯璋的《潜在课程研究》等。

      上述研究成果凸显出了如下几个研究特点:

      1.理论研究发于端于教育实际问题。教育价值问题之所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隐定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是因为它缘起于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旨在从思想和理论上理顺相应的问题和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是哲学价值论的衍生,也不是受西方教育价值理论的点拨而萌发的灵机一动的想法。这一特点或许会令现有许多昙花一现式的教育热点问题汗颜了。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者们大都以实践、认识、主体、客体、需要等为理解教育价值的前提范畴,以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分析教育价值的方法论原则,从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规定性两方面辨证唯物地把握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研究者们细致全面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价值的有关思想,并有机地应用于教育价值的研究上(但也有直接套用的倾向,这将在后文论及)。

      3.内容涉猎广泛,现有的教育价值研究论及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分类、评价、选择等基本理论问题,也考察了教育价值的历史与变革态势,国外教育价值研究状况、教育价值观的走向,还谈到了知识的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体育价值、课程价值等。在近20年时间里能形成如此开阔的视野,实在是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