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1)05—0123—04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我们学生的成绩如何优秀,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了得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学生的创造性令人担忧。杨振宁教授曾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①一位留德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②朱棣文教授也曾说过,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③当我们一次次为我们的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竞赛奖而骄傲时,我们却发现我们距离科学皇冠——诺贝尔奖依然那么遥远。我们不是唯诺贝尔奖论,但是我们并不想当旁观者,并不甘心在诺贝尔奖的外面游荡。面对现实,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哪里去了?” 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这种潜能,何况我们中国人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我们学生之所以创造性匮乏,除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外,我看主要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过于追求统一和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轻视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学习的外在强化,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个体学习的阶段性,忽视学习的终身性等等;这样的教育,如何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正如吕型伟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模式、制度观念、课程这一套东西,实在是束缚创造能力的培养”④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从观念到制度,从内容到方法等都要来一个大的转变。只要我们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性会得到充分发挥。下面就创造性的实质、结构及其培养,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造性的实质和结构 (一)创造及创造性的实质 在心理学上,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创性成品的活动或现象,它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最终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成品的活动,但是真创造产生的独创性成品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而类创造所产生的成品只是对个体来说具有独创性,只有个体意义。创造性则是指个体产生独创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历史上,创造力或创造性曾被认为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与多数人无缘,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将创造神秘化了。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创造力即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较为罕见的真创造中,而且表现在更为常见和普遍的类创造中,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私物,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正如吉尔福特(J.P.Guilford)所说:“迄今人们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 创造力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间。”⑤ (二)创造性的结构 创造力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绝非由单一的心理成分构成,而是包含着多种复杂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般来说,创造力应该包括知识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在认知因素中,除了观察力、记忆力外,最为重要的是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又是多种成分的综合表现,体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想象。在这个结构中,知识因素是基础和前提,认知因素是核心,而人格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激励和保证的作用。在这里必须明确三个关系即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的关系。 1.创造性与知识的关系 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不存在离开知识的所谓创造,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单纯存在的创造能力,创造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转换的过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创造力也是由网络化的陈述性知识,相对自动化的智慧技能和受意识控制的策略性知识三者构成。”⑥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创造性越强。因为知识丰富的人,可能会形成许多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这会极大地阻碍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创造力水平的下降。一个人的知识能否有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挥,关键看他知识的质的组织状况即是否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按照现代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 )的说法就是他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这三个特征。可利用性是指面临新的问题时,个体头脑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的适当观念,个体原有知识概括性越高,包容性范围越广,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可辨别性是指面临新的问题时,个体头脑中原有知识与新的问题之间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问题解决。巩固性是指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巩固程度,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按照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就是贮存于不同个体长期记忆系统中的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关系上的差异,导致他们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差异。 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对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家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是智力的构成因素,有人认为创造性和智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她们是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能力。⑦也有学者认为,智力决不是创造力的唯一构成成分,甚至也很难说智力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构成成分。人的创造力除了智力以外,还有很多别的构成成分。⑧现在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1)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文学艺术和科学上有创造性的人,比这方面无创造性的人智商高。但是,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智商高的人却缺乏创造性。反之,许多创造性很强的人,却并没有显示出令人惊奇的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