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育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着力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瑞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叶元吉,浙江宁海知恩中学,315600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成长”与“成功”的错位:实践带来的话题

      不管对教育的价值如何阐释,对其目的怎样定位,也不管教育的背景怎么变化,“促使人全面地、和谐地、高素质地发展”,永远是教育最根本之任务。教育机构之所以能独立于其它社会机构,正是由于它在促使“人向成熟阶段发展”(即成长)中有着其它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同时又有着选拔的功能,且此功能以传统的育儿文化、不甚发达的教育现状和过度激烈的社会竞争为背景,致使教育实践的天平发生倾斜,在“促使教育对象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促使人的发展”与“以少数精英为目标取向,以选择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运作”之间,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后者。

      如果说此种倾斜或失重,仅仅是教育内部运行的偏差,或者说是教育本身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则相对简单。但事实是,传统育儿文化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与不甚发达的教育发展现状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等错综交杂,产生了某种过于硬化和过高的期望值,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理性层面上,尽管有识之士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已有强烈的切肤之痛,认为目前的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泯灭了人的美好天性,抑制了人的创造精神,认为符合人性的教育制度应该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需要、人的解放、人的发展来选择教育发展模式和建构学校教育制度,但在操作层面上,教育改革先行者的理念,并不能涵盖时下按惯性运行着的亲子观、教育观、学校观和师生观,使得本已“谈”得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仍然无法冲破社会现实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强烈矛盾”。

      本文讨论的有关于对象的“成长”与“成功”这一话题,不仅集中地反映了教育者在教育功能选择上的轻与重,而且也体现了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之下教育观念的正与误。

      对现行教育的实践作一粗略的扫描即可发现,大部分初高中教师尽管在理念上有着相对全面的育人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制于主客观的压力,既有径奔“升学”主题的直露表白,也有以“中考”、“高考”成败论英雄的评判模式。只要学生没有明显的违纪违规行为,成绩的好坏则是他们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主要或唯一的标准,而对与成绩相伴相随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能力水平等因素则较少顾及。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虽不如此,但也会下意识地以“成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学生,而不是从成长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通行的“纪实”考评方案,其实质即是以结果论成败进而以成败论英雄。尽管有太多事实可以证明,考评结果的“好学生”并不一定是事实上的“好学生”,但并没能在很大范围内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此一方案的深度思考,以至于教育中相当关键的一些导向问题依然问题颇多。再如,对教育中的“硬指标”的实现与“软要求”的硬化问题,学校往往也是重前者而轻后者。对前者,各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想方设法予以保证,而对后者(如教书育人等)则多少有些流于形式。如此,也就使得教育的功能不能全面实现,学生的素质结构极不平衡。扩招后的大学越来越热闹,但成长所必需的“想成长”的欲望,在部分学生身上并未能够随年龄的增长和学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个体所属组织的外在要求,并没有得到成员的高度认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以管代教、以活动代思政、重“新闻效应”等重“点”轻“面”、重“实”轻“虚”现象俯拾即是。

      凡此种种,可枚举者甚多。倘若实践带来的这一话题是一个日常性的话题,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并有利于教育主体性任务的完成,那也不足以引起笔者的思考。但问题是这一话题是一个关及教育主体任务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的话题,因此对“成长”与“成功”的探究决非多余。

      二、了解并阐释“成长”与“成功”的概念:认识深化的基础

      《汉语大词典》对“成功”的解释是:①成就功业或事业;②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③事情获得预期的结果;④成效;⑤收获。对“成长”的解释是:①成长、长成;②向成熟的阶段发展。从两者的释义来看,尽管它们都包含了过程和结果这两点,确有相近之处,但细加辨析还是不难发现:“成功”侧重于结果,而“成长”更侧重于过程。

      结合教育目的与学生发展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认为,教育的目标固然是为了达到教育的“预期的结果”,使得对象“长大、长成”,然教育的着力点主要不在于对结果的考察而在于对过程的把握(“成功”与“成长”之不同义)。换言之,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成长,而不主要是为了学生学习阶段的成功。对学生来说,成功可能是成长的标志,但成功同样可能成为遮蔽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矛盾与烦恼的泡沫(如因成功而使学生自视过高、忽视对自身的全面检讨、忘却对问题本质的探究等)。学生学习阶段的成功并不完全意味着学习目的的完成或成才。

      我们之所以将“成长”作为育人工作的着力点来探究,是因为“成长”的原理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育人工作显性或潜在的内容。

      首先,“成长”的前提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的“欲望”。因为人有欲望,所以有为满足欲望的种种努力。育人工作者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对象对存在于自身的种种欲望进行判断与选择,以直接的或以营造氛围的间接方式来激发对象的正当欲望(动机),并进而使对象产生为满足欲望而萌发的追求与行动,这原本即是育人工作的题中之义。

      其次,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育人工作者还要为不同层面的对象设置相应的目标,并努力使他们对此目标产生信念,既要培养对象从可能的事情做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同时又要使对象对奋斗的过程有清醒的认识,作好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当对象向目标行进时,注重发现和培养行进中的领导者并力求使行进对象群体化,尽量消除组织中成员缺乏追求目标、相互之间随波逐流的倾向;当对象在奋进中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想方设法帮助对象征服否定性的感情或将难以成长的原因归罪于他人、埋怨他人的念头,使他们善于建设性地利用不利因素,满怀快意和自信,绝不对自己的努力产生动摇;当对象达到为终极目标服务的某一工具目标时,既要使对象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保持足够的兴奋,又要防止他们欲望的满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