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益阳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是学校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举措,是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深刻变革。本文试从管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就“经济杠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谈谈管见。

      一、经济杠杆能促进改革,增强学校活力。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是企业的主体。学校也是如此。中央领导同志曾说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有深刻道理的。所以学校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教职工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学校科学管理的根本环节是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的创造性,共同实现管理目标。所谓经济杠杆,就是要在学校引入竞争机制,运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罚;勤者、多劳者多得,懒者、少劳者少得;使学校作为整体能增强凝聚的合力,又使职工相互之间增强竞争力。在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上,由过去“旱涝保收”的安全感,转变为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增强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而旧的教育体制恰恰在上述问题上存在弊端和痼疾。表现在人事制度上,是铁饭碗、铁交椅;表现在分配制度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在激励手段上,只重视精神需要,而忽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在旧体制和旧观念下,即使解决职工的物质需要,也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不能形成活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此,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中,注意到“经济杠杆”就是治此痼疾的一剂良药。当前学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量事实证明,恰当地运用经济杠杆,能促进学校改革,增强学校活力。有人把它誉为学校运行的“调节器”,滋补学校生命的“活水之源”,是振兴教育、振兴中华的动力杠杆。

      二、经济杠杆能加强学校的有效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管理对象的“人、财、物、事、时、空、信息”七要素来看,要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对“人”的管理,要以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为重点。对教师管理要以管心为根本。所谓管心,就是要以强化其责任感、事业心为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职工的积极性,而教职工的积极性来自学校的科学管理,必须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所以,学校改革必须从抓管理改革入手。管理改革的内涵丰富,其中要始终围绕一根主线:即增强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而经济杠杆对利益驱动的调节,则直接关系到人的积极性。通过调节责、权、利的关系,而调动人的创造性。

      那么,怎样发挥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呢?

      (一)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处在主导地位的,对人的行为积极性影响最大的需要,称作优势需要。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了解并尽可能满足职工在某一个时期的优势需要,激发教职工的心理内在诱因。因为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满足职工需要是激发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关键。在当前,在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职工的福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创收,为职工谋取福利,尽量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的需要,从生存中求发展,这是办好学校的坚实基础。各校的条件有好有坏,工资待遇情况不一,创收收入亦有多有少,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都可运用经济杠杆,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求得心理需要的平衡。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并循此制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量制》、《课时津贴及岗位津贴办法》、《超工作量酬金标准》、《各种劳务补贴办法》、《福利分配办法》、《节假日加班补贴标准》等。改革步伐较大的学校,还可采取“结构工资”“结构福利”的分配办法,实行量、责、质、酬相结合。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校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完成。这不只是几个制度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针对旧体制的改革,是运用经济杠杆的第一个基本着力点。

      (二)采取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手段。管理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型激励理论认为,要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做到:①奖励要公平合理,奖酬与贡献相当。②坚持奖励评选的民主性,保证获奖者的典型性。③注意奖励的时效性,及时发挥奖励的强化效应。④奖励要具体明确。在当今改革大潮中,虽然有人欣赏、甚至留恋过去的大锅饭,但是多数有进取心和事业心的人,是反对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的。群众最反感的是领导者对好的不点头,对坏的不摇头,最不满的是领导者赏罚不明。这种心态,是进行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奖罚制度与激励措施,使教职工发挥内在潜能,调动其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积极性,是由个人的需要、利益、认识产生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重合程度所产生的个人潜能的释放。个体行为积极性,有追求物质需要的积极性和追求精神需要的积极性。所以学校的激励奖罚措施,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学校教职工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学校管理者尤其应重视后者。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所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将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般学校,首先遇到的头痛题是如何保证出勤。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出勤考核与奖罚制度》。原则是奖满勤、扣请假、罚旷工,出勤作为评优、晋升的条件之一。严格考核,认真执行。保证了出勤,就保证了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人力。学校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教职工的分工各异,人的能力也有大有小,但是不论是谁,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他干出了成绩,就应该得到认可、肯定、奖励,反之则罚。业绩要与个人的物质利益、声誉、年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因此,学校的奖罚制度,应该系列化、科学化、具体化、规范化。作为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修改、完善,但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好的制度,只有认真执行才有权威,才有生命力。这也是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的,是运用经济杠杆的第二个重要着力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