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技术现代化外部动因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卫泽,男,江苏南通医学院电教室教员。南通医学院,江苏南通市,226001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它包括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有内、外两种因素。外源性因素有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两大因素。不同国家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外部动因因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的具体情况而形成以下两种模式: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和以组织推行为主的单一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以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为代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育问题、开发和使用各类学习资源的领域,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之一,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费正清教授说过:“每一领域内的现代化进程都是用各该学科的术语加以界说的。”如同任何的社会现代化一样,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可视为一种现实的过程,即由本世纪20年代初期的视觉教育运动到今天蓬勃发展的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这一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在教育技术手段这个物化的层面上,也体现在教育技术观念等理论层面上。可以说,教育技术现代化是在两条线上近乎平行地展开的。一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它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历程。一是教育技术观念的现代化,它经历了“手段”观(即教育技术指的是以各种教育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观(即教育媒体的制作和选择的内涵是一系列教学过程)——“系统”观。这标志着教育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教育技术由对具体的物质技术和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上升到关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论和原则上来。其研究的领域也由单纯的辅助教学或教学手段上升到教学思想方法、教育或教学的评价技术;上升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同时迅速地向教育和教学的管理、组织、规划等方面扩展,形成了以系统方法为中心的多层次综合的应用技术体系和技术学理论系统。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理论通过对相关学科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的借鉴和吸收,实现了自身理论的扩展与转换,推动了教育技术观念的现代化进程,并进而丰富和促进了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发明的程序教学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推动。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教育技术现代化主要是由于外源性因素的作用,这种外部动因可以归结为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两大类。

      社会推动方式指的是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是由教育之外的社会施加的。这些社会行为主要有技术发展和工商利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以教育技术设备的不断发明和生产为前提的,没有电影的发明、电脑的出现,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首先是以商品的身份面世的,这些商品面世后,除娱乐业、公共事业外,教育是其重要的销售领域。与此同时,制造商们也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技术开发,从而形成“教育产业”。

      组织推行方式指的是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对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政府组织推广教育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满足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规模的需要。其推行的主要方式有建立相关机构、颁布相关法规和财政拨款。非政府组织为一些学术组织,主要通过学术研讨推进教育技术的传播与发展(这与前述的教育技术发展的内源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组织推行方式以其群体的广泛性及政府行为的意志性给这一过程以强有力的推动。现在,既有教育技术方面的国际性组织,也有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它们推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作用正在日益扩大。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的启动方式和外部动因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并举的复合模式,一种是组织推行的单一模式。下面通过对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发生发展的外部动因分析来阐述上述两种模式。

      二

      美国教育技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属于复合模式。

      1、技术进步为教育技术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与社会的技术革新基本保持了同步,在那些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特别是美国,教育技术设备的研制、生产具有雄厚的基础,从而具备了社会推动的条件。每当一种新的技术设备问世,就会形成一股将它应用于教学的热潮。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在手段层面也不断取得进展,同时也给教育技术理论以刺激,并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19世纪后半叶,幻灯作为最早出现的视觉媒体引入教学。20世纪初,又发明了听觉媒体留声机,于是电声教学蓬勃兴起。30年代,有声电影、幻灯、录音所开创的视听教育为教育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期间,教育电影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详见后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彩色电视系统的出现突破了原有视听媒体不能及时传送、传播面有限等限制,使教学活动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现在,电视已成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强有力手段。随着微电子、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育电视系统正在向小型化、数字化、多功能化发展,使得当代的电视教学技术更为现代化。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工商利益是推动教育技术应用的强大动力

      世界范围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始于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有趣的是这一运动主要是由工商企业推动的,而教育界则是被动地接纳了种种教育技术设备,就连“视觉教育”这一概念也是由工商业界创造并推向教育领域的,其后才为教育界逐渐接受。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指导学校教师使用该公司制作的幻灯和立体照片。视觉媒体制造商为了争夺学校市场,纷纷用“视觉教育”名称标榜产品。有声教育电影也是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推广后才逐渐为教育界所认识和接受。计算机辅助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同样得到工业界的大力推动。世界上最早开展CBE试验的是美国IBM公司,这个公司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此后CBE系统开发逐渐成为工业界“教育产业”的一大支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