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造教育能力的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
王伟清(1966- ),男,湖南双峰人,湘潭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创造教育研究。王伟清,黄秋富,朱华 湘潭师范学院 教育系,湖南 湘潭 411201

原文出处: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创造教育能力本质上是指开发教育者的创造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者必须树立新的创造教育观念。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强调“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这个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提高到不断增强创造教育能力这一新的层次上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2-0109-03

      随着国内外、各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已经意识到创新越来越重要。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新的培养目标,即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如何达到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显然在教师,因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教师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创造教育能力。

      一 创造教育能力的客观性

      为什么创造教育能力具有客观性呢?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位教师如果不懂得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缺乏应有的教育理论,纵有满腹经纶,他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1]这就说明教育能力的重要性。有的人适合当教师,有的人则不适合当教师;有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很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教育能力的差异。能教好他人的孩子的教师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故有“易子而教”的古训。这说明同一教育者因教育对象不同也存在教育能力的差异。

      由于教育内容与目标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能力也应是强弱不同地客观存在着。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力为目标的创造教育能力自然也应是客观的。

      创造学界的人士认为,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那么,教育者为什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激发人的创造力呢?这是因为教育者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教育能力,方可进行某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这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就是创造教育能力的具体表现。

      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创建招收了国内第一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试点班。该班28个,入学前全为一般高中毕业生,无一人有发明创造成果,也无一人听说过创造学。然而,经过庄寿强教授给他们以科学的创造教育后,仅在第一年就产生了多项发明,正式申请国家专利9项,并相继获得专利权。在全校性各类发明创造比赛中该班获得以12人次获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校所有班级之首。显然,该班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此佳绩,如果庄寿强教授没有很强的创造教育能力,是不可能取得的。由此可见,创造教育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庄寿强教授的成功不只是说明了创造教育能力存在的客观性,而且充分说明了创造教育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创造教育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二 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

      创造学界认为,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可以和任何一门学科相交叉,产生各门类的学科创造学[2]。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是创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创造学认为,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创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创造教育是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依托。如前所述,创造教育能力是教育者开发教育对象创造力的教育能力,因此,创造教育能力属于教育能力的范畴,它与教育能力的关系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因此,创造教育能力必须具有教育能力的基本内涵,即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如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的把握力等等。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都是教育能力的理论依托,故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也同样是创造教育能力的理论依托。

      综上所述,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及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等是创造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石。创造教育能力是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具体应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总和。

      创造教育能力既不是随意捏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科学理论依托的客观实在。如果说事物的特点就是事物的本质,那么创造教育能力的特点就是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研究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属性,既有利于对创造教育能力的认识,又有利于探索其本质。

      很显然,“存在的客观性”是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属性之一。除此之外,创造教育能力还包括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种类的多样性、作用过程的创造性等等。

      1.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

      所谓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是指以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从中国矿业大学95、96级自动化创造工程班的试点情况来看,在这种教育能力的作用下,教育对象的创造意识会有较大程度的加强,创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创造性素质会有较大程度的强化。

      2.种类的多样性

      创造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创造教育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往往具有学科性,它在一定学科、一定领域表现特别突出,如杨振宁、李政道在粒子物理方面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陈景润则在数论领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由于各学科、各领域在性质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各学科、各领域制约创新的因素也各有不同。人在机械仿真创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机械仿真思维定势的制约。因此,以针对教育对象创造力开发的创造教育与创造教育能力同样具有学科性。众所周知,学科及其领域具有多样性,因而创造教育与创造教育能力也同样具有多样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