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乐凡,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011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各个国家、各行各业都在总结上一个世纪的经验,研究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我国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应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在本世纪初有新的发展。 在世纪转换的时刻,认真吸取20世纪教育管理的经验教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是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关于向外国学习

      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思想、好经验。但是,我们在教育管理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或思想。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惨痛的教训。解放初,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管理思想,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重要缺陷,其中全盘否定教育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在所有师范院校取消教育管理类课程,就是最突出的例证。这一错误决策,对新中国教育管理研究是一次摧毁性的打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国教育管理科学的研究倒退了近30年。因此,我们要有分析地吸收外国的教育管理思想。所谓“有分析”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变化,吸收最新、最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其二是吸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获得成功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

      (一)要研究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变化,吸收外国最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

      从世界范围而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管理思想,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管理思想的变化,我们不妨将他们的管理思想作一些前后对照。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他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他们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还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注:C.沃纳:《为领导设的课》,《197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他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他们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于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他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他们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于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注:王东宁:《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 、163、341页。)。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上,过去他们认为,决策要严格按规律办事,决策过程是纯中立的理性过程,不允许有任何主观偏向。现在他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过程是科学规律和价值观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不是纯中立的过程。管理过程与决策者的特定环境压力、从众心理有关,还要受原有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决策往往是不同利益群体较量的结果。

      在管理的程序上,他们过去一贯宣扬“民主化”,甚至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思想工作也被认为是侵犯学生人权。这样做的结果,使学校纪律涣散,甚至发展成课堂暴力,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他们开始吸取东方的群体意识,认为民主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权力决策产生矛盾,因此民主决策要与领导决策相结合。近几年来,在美国的学校管理中,为了整顿纪律,他们要求师生接受三个基本原则,即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个人自由;学校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个人自由;课堂纪律受到破坏时,没有个人自由。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他们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过去我们在教育管理理论中移植的外国管理思想,多系历史上曾在教育管理中发挥过作用的思想。其中当然有非常正确的思想,有些思想今天仍有生命力。但是,我们对外国当前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介绍不多,缺乏研究。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很难站到时代的前沿,全面把握先进的理论和准确运用外国的经验。

      (二)学习外国管理思想,要认真了解他们在教育管理领域的运用情况,吸收其成功经验,避免重复其失败的教训

      近20年来,我们引进了不少外国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三类,即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30年代兴起50年代完善的行为科学理论和70年代后形成的“管理科学丛林”。这三类管理理论,在外国特别是在美国的教育管理中都曾经运用过,运用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很快,企业界由于对国家作出了贡献,显得十分自豪。但社会对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它是纯消费行业。教育界的一些学者,为了证明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也为了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始将泰勒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于教育。运用的结果,在宏观教育管理、特别在教育统计分析方面是成功的,它证明了教育投入的社会效果,说明了美国的进步得益于教育。这一结论对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促进美国教育的加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微观学校管理方面,运用是不成功的。他们认为,教师不是雇佣劳动者,任何压制、约束和物质刺激,都不能替代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行为科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更加普遍。它注重情感因素对教育管理的作用,其实效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美国,过分强化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结果削弱了学校制度和纪律,影响了教育的质量。片面强调情感和个性,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包括系统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被统称为“管理科学丛林”的思想,也在美国教育界运用过。80年代,正当这些管理思想盛行,并在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时候,教育界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能如此成功的思想,为什么不能推广到教育管理领域呢?于是派了一些优秀企业家到学校当校长,但后来都未能成功。他们认为,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是有本质区别的,把对物的管理思想运用到对人的管理中,需要十分慎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