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思潮, 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其中有两个国际教育大会所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一个是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次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另一个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这次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 如果说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全纳教育搭好了舞台,那么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则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 至20世纪末、世纪之交之际,国际教育界已形成了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全纳教育”一词亦成为最流行的教育词汇。 在进入21世纪后,国际教育界也将全纳教育的课题带入了21世纪。在对全纳教育进行深入探讨过程中,迄今,全纳教育的理念已日益为各国所理解,许多国家已纷纷落实到行动,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专门论述全纳教育的著作日渐增多;全纳教育专题研讨会时常举行;有些国家的大学中还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并出版有《国际全纳教育杂志》等。总之,可以说,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虽然在94年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在国际文件上使用了“全纳教育”这一词并提出了全纳教育的五大原则以及在许多国家中已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全纳教育,但是迄今为止,对如何开展全纳教育仍存在激烈的争论,而这些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全纳教育的理解。什么是全纳教育的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全纳教育的理念 (一)全纳教育的词义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一词中的“全纳”是形容词, 其名词为“inclusion”。要了解其词应看其动词。 作为动词的全纳(include),其主要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与其近义词相比, “include”更强调包括和容纳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由于“全纳教育”一词是外来语,在我国还存在如何翻译的问题。据说,我国的特殊教育专家为翻译该词也进行过多次讨论,最后确定译成“全纳教育”。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种翻译还不是十分准确。因为这种翻译一方面将“容纳”之意翻译了出来,但另一方面又加了个“全”字。这个“全”字一加,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include这个词,没有中文中的“全”字义;二是加了“全”字,又与真正的英语“全纳”一词相混。 英语的“全纳”是“ fullinclusion ”或“ total inclusion”。如果我们将“inclusive education ”译成中文“全纳教育”,再按中文字面翻译成英语,加上了“full”或“total”, 那么,这就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因为,目前国外对开展全纳教育的争论之一也就是围绕是否要“全部纳入”的问题。 为此,我请教了台湾学者。他们将“inclusive education ”译成“融合教育”。这种译法,实际上是将全纳教育的某些含义意译了出来。 不管怎样翻译,首先应搞清其词义。因而,本人仍赞同译成“全纳教育”。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搞清该词在该领域的含义、概念以及该词所代表的某种思想的理念。 在我国,目前对是否要开展全纳教育,已无异义,均认为这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趋势,但对如何实施全纳教育仍有争议。从这些争议中,本人感到国外提出的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还没被真正理解(例如,人们一提到全纳教育,似乎这仅仅是有关特殊教育的问题)。因此,全面理解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会有助于全纳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 (二)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1.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 之所以一提到全纳教育,人们往往就认为是特殊教育的问题,这是因为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确实与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特殊教育的历史不长,仅三百年左右。从特殊教育的发展来看,特殊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说是以医学模式占主导,注重诊断和治疗。第二阶段是以心理学模式占主导,注重测试和分类。这两种模式是特殊教育的传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由专家对残疾人进行诊断,然后开出处方,给学生分类,最后进入与外界隔离的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实施特殊教育都是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名义下进行的,而且绝大多数人也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当时的出发点是从“我们”、是从“专家”开始的,而不是从“他们”、从“残疾人”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