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小洲(1964-),男,浙江常山人,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剖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赫尔巴特的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观;第二部分概括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0)06-0050-06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1]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

      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2]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他说:“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这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他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2]可见,教育目的的制订应该按照未来成人(既非教育者,又非儿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来区分。从这里可以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与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是一致的,都主张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活。这种教育为未来作准备的思想成为传统教育派的一个共同特征。

      那么,赫尔巴特究竟是如何划分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的呢?

      第一,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个性。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不侵犯学生的个性。这种把培养个性当作一个教育目的的思想显然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曾提出要“把个性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当然,赫尔巴特把个性当作教育起点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要求进步的呼声。

      第二,从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经济需要考虑人才培养问题。赫尔巴特意识到“人类社会久已感到分工的需要”,并根据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多方面性、多方面兴趣是赫尔巴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多方面的兴趣?前苏联学者麦丁斯基认为:“赫尔巴特所了解的多方面兴趣就是这样一种兴趣,它不是从某一个人狭窄的职业圈子和日常生活出发的,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利己和私人的东西,而是整个的东西,人类的生活。”[3]确实,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与人类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首要的目的,他说:“教学计划要根据各种情况设想到各种差别,从而应当突出一般目的,即把多方面的、尽可能平衡的和结合的很好的兴趣(智力的真正发展)作为一切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目的放在首位。”[2]他把教育者要培养的这种多方面性称为“平衡的多方面兴趣”或“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并把它划分为两个方面、六个种类。兴趣是相对知识而言的。在他看来,知识是人们在分工制度下从事自己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由于知识可以通过教学获得,因此,他试图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这是教育者应该把握的“可能的目的”或直接的目的。但培养多方面兴趣并不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浅尝辄止。他说:“大家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但是,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把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叫做兴趣的多方面性,但我们必须把兴趣的多方面性同过分强调多方面性,即许多事情都浅尝一下,区别开来。”[2]

      第三,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教育目的。阶级社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赫尔巴特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个最高层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性。品性在心理学上相对应的是性格。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