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经济思考

作者简介:
邓兆民(1957—),男,河南温县人,河南财经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财经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孟建国 河南财经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周贺玲 郑州六十中,河南 郑州 450000

原文出处: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从国人不同时期的学习消费支出的状况,教育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功能,国外教育抢滩国内市场后造成的资金、人才流失,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运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了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的结论,从教育思想,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办学,进一步拓宽教育储蓄、教育贷款门槛,将国内教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国际市场诸方面给出了教育迅速发展的相应对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0)06-0066-03

      1教育消费属于高尚消费,且具有投资性:发展教育产业,既能启动消费,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1.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调查表明,17万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54%的家庭有子女就学,一个学期人均支出1208元。子女的教育支出在不同阶段花费不同,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学期人均从758元到4838元。按此消费水平计算,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20年共需花费5.5万元,而这还不包括生活费。

      表1 学生不同时期的消费支出一览表

      不同阶段的消费支出

      教育阶段每学期每人支出

      大学以上 4838

      大专 3971

      中专 2657

      高中 1441

      初中 801

      小学 548

      幼儿园

      758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报》,2000年2月15日,王人代文

      教育消费正在成为跨世纪的“住房、信息产品、旅游和文化消费”之外的第四大消费热点。1999年5月末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我国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消费,高于准备用于购房的7%,成为储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2.教育可以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扩大国内需求较有潜力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社会产品或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凡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公共产品;反之,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即是私人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该产品和消费不影响他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在该产品或服务未达到充分消费时,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能排除他人的消费。不能排除的原因,或者是因服务在消费上具有整体性,无法在技术上进行分割,或者是随在技术上易于分割从而可以排除,但因排除成本过高使排除成为不必要。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正规的三级学校教育,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教育服务。教育属于产业,教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领域,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把教育列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按照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有巨大正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和“非义务教育的准公共性”原则要求,各级教育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政府垄断教育,或者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供求和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调节,都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满足居民和社会的教育需求。教育的不同部分,产品属性不完全相同,提供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义务教育基本上应有政府提供,以使适龄人口都能受到教育。高等教育则应有政府和市场双边提供,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有更大的调节作用。如果教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供给能力的扩大,缓解教育发展的供求矛盾,从而使教育成本趋于合理,使社会教育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则必然会促进教育公共性水平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公共教育的思想。

      3.我国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1980年的1%上升到1998年的6%。但是,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韩国(48%)、香港(21%)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相去甚远,甚至与经济发展程度与我们相近或还不如我们的印度尼西亚(10%)、泰国(19%)、印度(8%)等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上大学成了实现温饱和小康之后的中国人最难得到的“商品”。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化、产业化的学校敏税地察觉到中国教育的市场需求,纷纷抢滩我国市场。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主办的“99国际高等教育展”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巡回举行,有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百余所学校应邀参加(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留学,仅以每人每年10万-15万元的底限计算,至少有25亿元人民币流往海外)。老外抢夺中国生源,尽管导致大批财富外流,但客观上也刺激了国内教育的觉醒、发展。

      表2 欧美六国留学费用(以元为单位)一览表

      国名

       保证金(人民币) 学费(人民币)  生活费(人民币)  学年(学士学位) 签证所需时间

      英国

       200,000/年

       100,000/年  80,000-100,000年

       3年

      8周

      澳大利亚 600,000

      

       80,000/年

          60,000/年 3-4年

      6个月

      新西兰

      最低100,000 50,000-60,000/年 40,000-50,000/年 3-4年

      6-8周

      加拿大400,000 60,000/年 40,000/年 3-4年

      6个月

      德国

      60,000 免 50,000/年4-6年(硕士)

      法国50,000-60,000

      50,00035,000 3年 2周

      资料来源:《生活周刊》,2000年8月4日

      4.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受到比较好的、花钱多的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作为卖方市场—“短缺经济的最后领地”的高等教育,正在成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大额、超前消费的领域。对教育消费的重新认识使我们正试图仿效美国带头实行的消费经济模式。早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就将早期资本主义发家致富的所谓“节俭”美德视为30年代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他指出,正是人们将没有价值的货币作为观念财富储藏,破坏了“供给自动创造财富”的原理,才使经济循环出现断裂。凯恩斯因此认为,消费同时就自动为社会提供了积累,也只有这种积累才是资本形成的良性源泉。也就是说,居民每一次消费,都自动为社会提供积累,消费越早,积累越早。基恩·哈梦慈说,在激情的消费时代,“很难找到一位‘不赶时髦的人’也就是那些用多工作、少购物来摆脱潮流的人”。目前,我国正处在两次消费高峰的平缓断代区,推出教育产业化、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迎合群众的消费心理恰逢其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