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末至2000年初,笔者曾就北京地区政治学理论一年来的整体状况写过一篇综述,在不同场合听到过鼓励、议论、批评等等反馈。综述在年内的几次学术会议上还作为会议论文使用过,有些与会同仁听后索要过刊载期刊。本院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注意到这篇文章,认为对于了解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动态是积极有益的。所有这些促使我们有心将这项工作一年一度地坚持下去。 有些情况需要预先解释一下。首先是北京地区的理解。去年我们有意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限定在北京地区出版的刊物和北京地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上。实际上,不少作者的工作单位不在北京,而北京地区作者在外省市发表的成果又没有纳入我们的视野。北京图书市场上由其他省市出版社出版的一批好书影响很大,也被排斥在考察的范围之外。为了弥补这一缺欠,今年将资料范围扩大为北京地区市场上流行的专著和译著,以及北京地区发行期刊上的论文。这篇总结主要是针对北京地区的,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适度超出这一范围的。其次是资料的期限。1999年综述中参考的论文,有些是1998年年末问世的。2000年,本系协同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经办《政治学》双月刊,每期预备选用的论文最初是从国内3000多种期刊中筛选出来的,其中有些也是前一年,即1999年最后一个季度问世的。但是这种情况只属极少数。2000年综述谈到的论文,主要出自当年发行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双月刊,以及社科院政治学所的《政治学研究》。再次是综述的体例。《政治学》双月刊的篇幅有限,综述不可能作的太大。这样,对一年来政治学理论研究状况所作的分析、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就不再集中处理,而是放在每个部分里面用一定篇幅安排。 以下按内容分三个部分展开。 一、政治学理论 这部分内容,按照目前国内通行的政治学原理或概论的体例展开。王振海在《论政治学的学科特征》(载《政治学研究》,第3期)中指出,政治学知识的系统性、积累性、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性、客观性、可验证性,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但是它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特点,又决定了它难以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这一思路对于政治学自身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唐鸣分别讨论了国家、权力和政策三个概念,认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他主张在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人们应该有新的观点。(见其《政治学的对象:国家、权力抑或政策》,载《政治学》,第3期)具体到国家学说方面,邓宏炎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时期的思想脉络,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形成,经历了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并且侧重经验知识和实证方法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见其《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载《政治学》,第2期)在权力的内涵和运行机制方面,杜钢建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着重分析了政府的制度性能力(依法行政、宏观调控等)和政府的规制能力(自主度、透明度、自由度等)(见其《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载《政治学研究》,第2期),把对权力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张康之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到孟德斯鸠的西方学者,在探讨如何制约权力时,都走上一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路,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他主张到权力与权力执掌者的关系中去寻找权力制约的新方案。(见其《评政治学的权力制约思路》,载《政治学》,第4期)在公共政策领域,贺卫、王浣尘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10个理论模型,如利益集团模型、意识形态模型、公共选择模型,以及精英决策、渐进决策、博弈论等决策模型。(见其《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载《政治学》,第2期) 对民主理论和各国民主实践的考察,是较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民主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一本译文集,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巴西、阿根廷、韩国的学者,分别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主制度的现状和难题,研究了政治民主与社会条件、民众心理、法制化程度、宗教、传媒以及官僚队伍的关联,有的还给出了实地调查的程式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对于了解当代世界的民主化过程以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视野。《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加]布来顿、[法]塞蒙、[意]卡罗地、[加]温特伯著,毛丹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也是一本译文集,一批来自发达国家的学者侧重从市场、法律、经济增长等因素与政治的关系这个相对集中的视角,考察民主制度当中的参与、稳定、宪制、财政、腐败等问题,特别是讨论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和限度这个少有人顾及的课题。译著《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美]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是一本剖析美国民主制度的著作,作者认为人民只是一半而非全部主权的拥有者,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有赖于政党政府的建立,为此又需要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加以改造。 实践中的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和有关基本理论是国内学者关注的课题。顾肃结合中国的经济市场化和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时机,认为我们已经到了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法治基础上的民主,包括厉行法制、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加强违宪审查等等。(见其《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载《政治学》,第4期)由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教师合作的第二辑《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王浦劬、时和兴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包含了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进程的思考,探讨的课题包括市场经济与政治学、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全国人大的监督功能、政治决策中的多数裁决规则等。傅菊辉、樊立英的《论基层政府政治资源的流失、保护与开发》(载《政治学》,第1期)是一篇充满社会关爱的文章。作者提出政治资源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种,包括政治体系的功能与权威、政治运行机制的效率、政治主体的权力、政治文化等,基层政府政治资源的流失原因在于当地政策、规章、税收以及出售的公共产品(如社会秩序、教育、道路等)不当,以及一些行政人员的低素质,而保护资源的措施包括落实村民自治制度、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等。 在团体论研究方面,译文集《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围绕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普特南的文章《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从各个侧面讨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结社减少的现象。由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一般包含制度与规范、自愿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公民参与、公民文化等多侧面的内容,所以普特南开辟的研究方向也涉及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文集还简要介绍了普特南对意大利地方政府改革所作的连续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王韶兴的《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载《政治学研究》,第4期)比较清晰地界定了有关学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