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饶芃子: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于这两个学科的对象都是跨国别、地区的,都具有世界性、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交叉和可以相互跨越的学术观点,如若有意识地让这两个学科相接轨,既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学术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和扩大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的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已陆续出现了一些这两个学科交叉的学术论文,在1993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讨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问题时,不少学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待两种文化接触的态度,两种文化可以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而对后者进行探讨中,就涉及到海外华文文学在各居住国的边缘状态,以及其是否被所在国主流文化接受问题。与会者还就美国华文文学处境问题展开讨论。1996年,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笔者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肖红等5位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这个方面的5篇论文,大会学术组还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研讨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大会的总结发言中特别指出:“海外华文文学是比较文学即将要去拓展的领域”。1999年8月,在四川举行的“中国比较文学第六属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会学术组把“异质文化背景下的华人文学”作为研讨会的重要命题之一,成为研讨会的一个学术热点。此外,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性刊物《中国比较文学》上,还开设了“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专栏,刊登和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上述这些情况看,海外华人文学(包括海外华文文学和海外华人用其他语种创作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已被比较文学界所接受,并且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正待拓展的研究领域。相对而言,如何把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人们关注较少。本文提出和要讨论的问题是:把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可能产生或出现哪些深化和更新。

      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的8O年代初。20年来,我们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空间”的界定、对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态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海外华文文学地区史、国别史、理沦批评史的撰写等等,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已有学者在进行海内外华文文学的整体研究,还出现了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层面的论文和著作。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但是,在世纪之交,我们如何加速研究的步伐,对这个非常特殊的汉语文学书写空间,它所蕴含的内在的丰富性,作更深的挖掘和多样性的展示,这就有一个进一步拓展视野和观念、方法的更新问题。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世界视野、开放意识、跨文化、跨国别、跨学科的研究是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在未来世纪,如能借鉴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会使海外华文文学这一现象的生成和深化,得到多方面的理论的诠释。

      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出发,引进、借鉴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是可能和可行的,是因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的,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极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海外华文作家在本土以外从事汉语写作,他们是处在居住国主流文化的“他者”,面对两种文化的接触,既有一个自身群体文化归属问题,也希冀能建立同主流文化交流的平等对话模式,但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沟通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权力结构中主流文化的话语权远远超过了非主流文化的话语权。这就使处于非主流文化的“他者’”要自找出路:一是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边缘状态求生存;二是与主流文化认同,通过各种方式去化解、协调与主流文化的各种矛盾、冲突;三是相互兼容、五识互补,这往往是在一些文化差异不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可能达到。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有一个不同文化相遇、碰撞、影响和融合问题,而这些,就会这样或那样反映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并非以本土的单一文化的眼光所能深刻理解的。

      由于海外华文作家所在国国情不同,作家个人的文化身份不同,他们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时文化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文学中对两种文化的隔阂、碰撞及其生存状态的感觉和表现就各各有别。为了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更具有特色的问题,比较文学的多维度比较方法,应是我们进行研究极为重要的方法。

      海外华文文学的根是中华文化。生活在西方的华文作家,因为原先的母体文化同所在地区、国家的客体文化相关较大,而且西方社会主流文化总是居高临下“俯视”东方,还有种族上的歧视,很难同客体文化平等对话或完全认同,他们不得不承受许许多多的压力,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放逐”的酸涩和文化疏离的痛苦,既有个人生活的浪子悲歌式的抒写,也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对文化上平等对话的追求。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主要接受西方教育的华人作家,或者是在国外出生的第二、三代华人,有可能完全倾向于西方的文化立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纯然的个人和历史的记忆来书写。在东南亚地区,由于华人移居较早,数量多,文化交流频繁,而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兼之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过去曾存在于殖民体系的掠夺之中,不象四方世界那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华文作家在那个地区生活和创作,虽不无文化疏离和阻隔,但经过不断调整,还是能走上两种文化相互兼容、互识互补的道路。这就自然形成了不同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不同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