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对新中国五十年文学研究的回顾

作 者:
张炯 

作者简介:
张炯,193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对新中国五十年文学科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并上溯本世纪以来文学科学现代化的过程,除总体把握外,力图对各分支学科取得的成绩作出概括,也对存在的问题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自己的思考。文章认为新中国文学科学最重要的成就是进一步把自己奠定在现代科学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从而使整个学科产生划时代的深刻变化;经数代学者的努力,业已建立起现代文学科学比较齐全的二、三级学科,并不断深化、不断填补以往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向交叉性边缘性的新领域拓展。文章强调未来文学科学的发展一定要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尊重文学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兼顾微观和宏观的研究,进一步协调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来组织实施。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字号:

      文学作为国家规定的人文科学的一级学科,它涵盖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中国历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的文体研究、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等二级学科。在旧中国,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现代意义的文学科学的研究逐步获得开展,几十年间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但由于战乱频仍,文学研究工作者要获得平静地进行研究的时间殊为不易,因而成果仍受到相当的限制。为了克服旧中国文学研究比较分散和薄弱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专院校系科的调整,1953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以郑振铎先生为所长的文学研究所,1956年这个研究所被纳入中国科学院,1978年又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1964年将文学研究所的外国文学研究机构分出来另立外国文学研究所,1980年又将民族文学研究部分独立出来另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还先后创办了《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和《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91年改为《中国文学年鉴》)等双月刊和年刊,发表全国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和反映全国文学发展的状况。其他如隶属中国作家协会的《文艺报》、隶属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研究》等刊物,也发表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五十年来除了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外,各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的相应教研室也积极开展了有关的文学研究,有条件的院校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以及文联、作家协会先后也成立了文学研究所和文学理论研究室。新时期各种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会、研究会纷纷成立,包括文学方面的各种民间学术社团,如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中外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会及以著名作家作品为对象的研究会,如鲁迅研究会、《红楼梦》学会等。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报刊增加到600 余家,其中包括许多省区创办的文学评论刊物。全国各大学学报也为文学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因而,不仅文学研究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形成相互密切联系的多路梯队,而且相互交流日益广泛和频繁,研究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就作者视野所及,尝试论述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的各学科五十年来发展的状况,概括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经验与教训,以就正于方家。

      一

      新中国文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是进一步把文学科学奠定在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奠定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从而使整个学科产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化。

      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除了少数的文论家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较有系统、且具独特的视角外,大多均为经学式的注释,或如诗话、词话和小说评点那样的感悟性、印象性批评。本世纪以来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成果,从而使文学研究逐渐向现代转型,出现新的观点、方法和建构。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则以强有力的影响传播到我国,也开始影响到文学方面的主张和阐释,从“革命文学”的提倡到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影响渐大,对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研究虽也有影响,只是相对影响较小。这与当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许多文学家主要从事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有关。新中国建立,则使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界特别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包括对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尤其是对电影《武训传》、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唯心论的批判,都意图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也包括对马恩列斯著作的翻译介绍,还包括对前苏联有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著作的介绍,使得人们在文学研究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积极性大大高涨。而高等院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的系列课程,则使文学研究领域新培养的年轻学者也普遍获得这方面的理论修养。

      不必讳言,从50年代到60年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都不同程度地夹杂有左倾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如此。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做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的产物,看做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典型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历史真实性,重视文学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重视把文学的研究与产生它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在50年代末期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主流性观点,并且在实际的文学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中外传统的关系在理论阐述和实际处理上,几十年来虽不无曲折和失误,但重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重视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重视对中外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去创新,还是被大多数文学研究工作者所认同。当然,后来随着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乃至导向“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错误,使本来正确的观点也被扭曲,从而给当时已经大部分停滞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带来有害的导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