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近个时期以来,党中央通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思考、提高认识。

      第一,关于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展开,能否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同时,21世纪将至,在新的世纪,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加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疑也是个重大的考验。对此,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面对未来,从根本上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百年不动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社会主义中国的崭新面貌进入21世纪。要做到这样,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使他们接好班,保证事业代代相传。所以,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与此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把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要从这个角度,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学校德育工作,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需要。

      第二,关于学校培养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有两个基本方面,即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才统一的人才观。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而德在其中是主导因素,起动力和保证作用。从教育发展规律看,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而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区别,正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反映。因而,“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①我国学校培养人,就是要具备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概括五个方面,即政治方向、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意志品格、适应素质。其中前三方面,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爱国主义思想意识、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后两方面,则是过去被忽视的。这五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比较完整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对外开放同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出现利益趋动原则的客观存在,因而,会有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存在并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以上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好“五个如何”。即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条件和新的情况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

      第三,关于学校德育的内容结构。

      学校德育具有多方面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可以概括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两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两史一情”为依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学生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新道德典范相结合,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坚持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四是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培养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适应力。在这四方面内容中,有两个基本点。即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和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风范。这两点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国特色。首先,突出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在各方面教育中又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意志、品格、素质等传统与风范。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两个文明共建,实现两个相互适应的奋斗目标,就是不仅要建立一种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必须相应建立一套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思想和价值体系。

      第四,关于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

      学校德育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重视校园文化;加强实践环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这六方面渠道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便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克服单纯的教与管,转变德育职能,把教育、管理与咨询指导服务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强常规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加强咨询指导服务。咨询指导服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它坚持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原则,在发扬个别谈心、做过细思想工作好的传统基础上,按照专业水平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理顺学生的心理情绪,给学生以人生指导和帮助。在学生管理主面,也要既严格校规校纪,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又要对学生加强指导,把学生摆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主动地位,努力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二是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单兵独进的倾向,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要发挥各类人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而最关键的是教师教书育人。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基本保证。《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书育人的任务,每个教师都要认真履行。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要有制度约束、政策引导和措施保证。与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相关,就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领域,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要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都表明,智育过程往往就是德育过程。所以,各门课程的建设都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德育功能。三是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校园文化从形式上看是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文化活动总是富于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陶冶和鼓舞。相反一些消极腐朽思想、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也是通过校园文化渗透而对学生产生影响。从另方面看,一个人的德育素质往往与其文化素质有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修养素质。所以,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加强这方面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四是注重实践教育,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依赖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是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源泉。实际上,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也是社会的反映,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把他们推向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学校德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是多方面的,要拓宽它的领域。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是需要特殊重视的。这关系到我们学校培养人的基本类型是勤于创造还是贪图享乐,是对社会奉献还是对社会索取,是服务人民群众,还是脱离人民群众。我们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制度上不断完善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