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沙滩文化的研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已渐次深入。沙滩文化之所以能崛起,有赖于沙滩教育的成功。因而,本文拟对沙滩教育作一较全面的探讨,为有志于振兴地方教育、文化的有识之士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 要使受教育者能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沙滩教育的卓有成效,就在于有一个适宜教育的环境。自然秀丽、田土肥沃、人民富庶,为沙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沙滩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高尚和耿介质朴的心理素质,为沙滩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内在的动因。郑珍《哀里》中曾形象地描绘说:“乐安唐旧县,极障界东绿。高处一俯望,山如微波蹙。双江绕春林,百里何秀曲。岂惟好山水,尤喜美风俗。农勤女纺织,商贩不运鬻。僻社萃廉秀,星居藩果竹。书无邓思贤。藏备四库录。叟或不识城,儿不识摴鞠”(《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六)。郑珍父母由鸭溪迁居沙滩,即源于鸭溪社会环境的恶劣:游手好闲之徒众多,或酗酒斗殴、或聚赌以牟利。郑母恐祸及子孙,才愤而迁居。 教育环境的优良,最主要在于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学习态度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黎恂一生严于律己、不苟言笑,“立不跛倚,坐必庄”,一言一动必遵循礼法。仕官数十年,家无玩物金器之藏,案头无棋牌等娱乐器具,“老无
侍,暑无袒袒,非
不科头,非疾不晏起。居处虽微,物度置必当。书卷经百十过常新整若未触手”(郑珍《行状》)。他年近七十,仍扫地抹桌。因而子侄辈能绍继其习。黎庶昌能见重于曾国藩,即因其勤奋成习,每晨四更便起床漱洗,将房屋打扫干净,几案收拾整洁,然后埋头苦读。后游历东西洋,受其风气陶染,然始终无不良嗜好,日常生活极有规律,“终身无宴起,治事无夕淹。居处寝兴有常度,所至屋室必整洁,几案无点尘。手抄书盈箱累箧无省笔。举动必循古礼,纤微不苟简,琐细辄躬视。”(黎汝谦《家传》) 吃苦耐劳、勤奋攻读,有战胜困境的勇气,不为环境的艰难所左右,是黎氏数代人的优良传统。黎国士因家计艰难,“教读以资衣食,昼则训诲生徒,夜则燃膏课诵。”家以织布为业,常贩商贸易,每次出外售布,则“挟所钞文艺册及笔砚以随。”与弟国柄同行,一出门即命国柄“口占一《四书》题,途次构思,寂无一语,及至场入店,腹稿已成,辄伸纸录之。或时在店,未及买卖,即取钞册熟诵。”(《黎氏家谱》矻矻穷年,“卒为膠庠领袖”。黎安理一生艰苦备尝,际遇坎坷。“生而赤贫,少时医卜星相负贩,逐什一之术无不业,而以余隙读书。”(郑珍《家传》年少时随父亲馆读于外,“家待养急,三四日必一负米归。归则拾薪汲水,储去后费。”(郑表《巢经巢文》)及长,课私塾于禹门寺。由于身负全家十余口人的生活重担,每夜尚需纺纱补贴家用。夜晚一边纺纱,一边膝头置经书一册,在灯下或炉火旁边纺边读,常至四更。郑珍曾感叹地说:“惟昔外王父,孝友发屯否。多能出少贱,此事特深至。”(《检外祖黎静圃安理府君文稿感成》)历三十四年,始学有大成。黎恂在咸同农民起义中,虽家室墓庐均被焚毁,四处逃难,但每到一处,必扫地焚香,“翛然对卷,诸孙环诵于侧,其屋庐图籍虽毁尽,若忘也。”(黎世昌《墓表》)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沙滩人才能读书不求显荣,不为物喜、不以物忧。郑文清曾率郑珍、黎兆勋到山东长山县探亲。至朱仙镇,遇李文成起义。居民大半逃散,滞留旅店近数月。在生命朝不夕保的情况下,仍严督子侄课读。守店老人不解地说:“生死未可知,何苦尔。”郑父答曰:“如当死,不读书不死耶?如不死,徒澜浪奚为也。”住数月,郑珍读完全本《毛诗》。咸同农民起义时,贵州停乡、府试近十五年,城乡子弟望考途无去处,且买官鬻爵之风日炽,使不少人视读书为畏途,大多弃学,“倘徉沅岁月莫就师”、“舍册而易业”。(郑珍《送黎莼斋表弟之武昌序》《巢经巢文集卷二》)但沙滩人却不为时势所动。禹门寺筑寨成,黎恂立即设立学馆,教授子弟乡邻。云南布政使刘岳昭率楚军攻绥阳,途经禹门寺。见诸生于隆隆炮火之中,仍埋头苦读,书声朗朗。不仅赞叹地说:“黎氏后继必有人乎!”郑珍在禹门寺寨艰苦的环境下,虽贫病交迫,在临死前三个月,坚持治学与撰述,还完成了一部书稿。 贫能励志,贵能守节,方能对各种社会环境应付裕如。曾国藩曾谆谆教诲诸弟子侄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凡贵家之子弟,其矜骄流于不自觉;凡富家之子弟,其奢侈流于不自觉:势为之也。欲求家运绵长,子弟无傲慢之容,房室无暴殄之物,则庶几矣。”(转引自王澧华《曾国藩诗文系年》)黎氏诸人能不以仕宦、显荣而轻慢学问,是沙滩文化能绵延近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黎安理自山东长山县辞官归里,已66岁,但仍孜孜不倦地苦读。郑珍说他:“后来莫忘稽古力,老人虽老犹读书。我及见公返山庐,道气绷满八尺躯。绿袍赤杖想神度,记掷竹马时相扶。欲问当时读何籍,惟见卧起通鉴俱。堂堂大部数往复,精力不减洪景卢。”(《书外祖黎静圃府君〈读书秋树根图〉后》)黎恂任浙江桐乡知县,常到学宫为士子讲论诗文。曾国藩说:“人以进士为读书之终,我以进士为读书之始。诚得寸禄了三径资、事亲稽古,吾志也。”中年丁忧归里,不复出,日沉浸于古今典籍中。年八十余,仍手不释卷,笔不停披。在其影响下,其子孙多能潜心学问,衣着朴素,外人出入家门,认不出是官家子弟。 二 优化外部环境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能否培养受教育者的刻苦自励的自我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地发展自身,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现代教育学非常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沙滩教育,既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治学精神。黎恂为黎庶昌讲宋史,谈及苏轼少时读汉书以范榜自许。“恂恂之曰:‘汝于古人以何自况?’庶昌未加思考,脱口而出:‘陈同甫何如?’恂喜不自禁:‘大丈夫当如是也!’然后摩其顶而勉之曰:‘诗文所以经世。然有经世之志,必具经世之才,汝要多读史’”。(黎焕颐《一百五十年后看黎世昌》)在黎恂的教育下,庶昌少年时便意气超迈、抱负不凡。曾述及自己青年时说:“方十七、八岁时,读古人之书,即知慕古人之为,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世。”(《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也评价庶昌“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由于把追求知识作为学习的动力,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在学习中,就主动积极地投入,形成刻苦自励的向学精神。庶昌熟读经史,才能在26岁时上书皇帝,力陈时政,洋洋洒洒,以非凡的胆识,提出改革弊政的成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