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学界主要有这样两种看法: 其一,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改进。① 其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于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② 第一种看法是从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的角度思考而得出的,第二种看法则着眼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采用。应该说,从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和探讨各有其意义,问题是讨论怎样能更全面、更深入。就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发展和改进)受制约的因素而言,近来有人概括为六个,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理论的成熟程度等。③我们认为,这与以前单纯从教育系统外部变化阐述更接近于真理。本文不打算就此展开讨论。而是以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采用(也包括一定的改进)为出发点,试图探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采用。 一 为什么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国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和差异的现象。曾经有人对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发展到近现代的班级教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新的变革之线索作过描述:个别教学——班组教学——导生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开放教育——小队教学——自学。④近来又有人将国外(西方)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据说70年代后已进入“后个别化教学阶段”⑤。这类描述、划分,对于人们认识一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变革动向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教学组织形式呈直线式的变革,或以为在某一时期内唯有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而实际情形却是复杂的,至少说,在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众所周知,近一、二百年来,班级授课制被世界各国学校采用,许多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笼统说来可能都是班级授课制,而仔细分辨,各自对班、课、时的规定,以及师生的联系等情形又颇有差异。有些改革者完全抛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些改革者试图从某一侧面对其加以改进;有些新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范围内的实践与研究,绝对谈不上一统天下。根据R·H艾迪森的观察和整理,本世纪60年代,美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最保守的”完全的学年制、同年龄组织、班主任制到“最进步的”完全的不分级制、多年龄组织、小队教学等,不下20余种。⑥ 还可能看到这种情况,有的曾经被弃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某些规定和做法),后来又被肯定和采用。美国新近有一种称之为追求卓越的教学(excellece),即直导教学(direct teaching),它注重课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高结构性教材,少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严密检视学生的表现,施行低推理性问答、回馈与控制性练习,通过大班进行教学等等,具有相当传统的色彩。⑦当代有些发达国家,由于教学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名目繁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器材、手段的研制和使用,使变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具备了许多便利的条件,正由于此,有许多人致力于教学的个别化。但是,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时代特点,要不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看法并非一致,加上各校具体条件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实际上的种种不一,是不足为怪的。 促使我们思考制约教学组织形式因素这个问题的另一原因是,我们感到,与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局面相比,目前国内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有点墨守成规。不仅较大力度的改革举措和实验方案鲜见,而且好多学校对班、课、时诸方面不曾想过作相应的、合理的调整。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些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往往以为,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只能将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对班级授课制又往往给予一种刻板的理解和实行。教育理论方面虽然也言明,除了班级授课制以外,还可考虑采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等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弥补其不足。但是,对于教学组织形式与现实的教育条件之间的相应关系,应依据什么去改进和弥补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存在一个抉择问题,都不很清楚。如果对这一类问题不讨论、不澄清,那些根据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的主张,似乎只能停留在空谈地步。 概言之,对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制约作用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教学组织形式存在一个抉择问题。 二 先来论述一下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客观因素: 1.师生数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定型化了的持续模式。若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师资比较充裕,教学组织便可以小型化,更多地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反之,生数众多,师资又比较缺乏,就不得不采用大型化的教学组织,更多地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或采用二部制、导生制及复式教学等。 教师数量是社会的教育供给之反映,而学生数量既是社会的教育需求之反映,也与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有关。在地广人稀的山区、林区、牧区、海岛等,生源非常有限,那里特殊的客观条件导致出现复式教学,乃至单班学校。 2.学校的物质资源 学校的物质资源指的是学校拥有的教学场所、仪器设备、教学用具和图书资料等。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场所是开展教学活动必要的空间条件;仪器设备、教学用具、图书资料是师生发生互动的中介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它们都有个数量和质量问题,如果完全不具备,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最低限度的要求达到以后,学校物质资源的充裕程度及其性能,就成为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之一。 物质资源的不足,会使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或望而却步,或中途搁浅。比如,国内外一些教育人士对学校班级规模偏大的问题早有非议,研究者确认,缩小班级规模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但倘若实施,则要修建更多的教室,添置更多的教学设备和器具,这就需要教育经费的巨大增额,资金能否承付得起就成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