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孕育于社会文化之中的教材文化,对于个体及社会群体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古今中外的教材,均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偏见现象。它既是社会文化影响的反映,也存在扩大化的倾向,结果又再生和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观念,尤其是影响了青少年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从而使女性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社会的今天和明天,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繁荣,教材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材文化 教材文化是体现在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中的社会文化,代表着社会权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系统,明确显示社会领导阶级为青少年社会化所选择的特定教学内容。它是传输知识、传播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教材文化与社会文化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有明显的区别。 1.相互依存。社会文化是教材文化的孕育母体,而教材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 2.相互作用。教材文化与社会文化在社会的变迁中相互作用和自我调节。社会文化的生产、储存、应用、传播、增减、冲突、调适的发展规律必然影响教材文化,而教材文化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及加工,可以扬此抑彼。 3.有所区别。教材文化与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个体的社会化,但二者存在较大差异:1)种属关系;2)表里关系;3)反映关系;4)异时关系;5)空间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6)可控与不可控的关系;7)作用点、影响面及渗透力差异。教材文化只影响学校师生,而社会文化则影响社会每一成员;前者对个体社会化起主导作用,后者则起决定作用;前者作用力强而集中且具有一致性,后者则作用力全面而分散且常有矛盾性。 二、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举要 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存在已久,直接投射社会文化的意见与主旨,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归属影响极大。但直至本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Margaret.Mead,F.L.Denmark,Saario,Tittle和Jacklin等人才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他们主要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教材样本,分析其中的故事性课文及插图,检验男女角色出现的数量与质量,最后就性别差异的信度进行P和X[2]检验。 (一)古代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现象 它是古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侧重社会伦理道德,直接反映较强烈的性别偏见或性别歧视。 例如,在中国古代教材《四书》与《五经》中即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弥散在教材文化中。而女子教材如《女四书》(即《女诫》、《内则》、《女论语》、《女范捷录》)、《女孝经》、《教女遗规》等,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女有别,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安心于“相夫教子”和“宜家善种”。即使在儿童启蒙读物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性别偏见色彩,《千字文》中明确提出“夫倡妇随”,宣扬“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性别偏见同样反映在古代外国教材中,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在《家政管理》中提出,女子应致力于家教,其具体职责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及教导仆人。 在中世纪,教材文化中的性别歧视更为严重,贯穿着“禁欲”与“原罪”精神。《圣经》中要求女子“隐居深闺”与“严守贞节”。有些教材直言“女子多受教育则会失去女性特点,有碍于作贤妻良母”。其目的是力图使女性成为助人为乐的天使,美丽的装潢,道德的维护者,柔顺的妻子,勤勉的家务操纵者及儿童的教育者。 (二)现代教材中的性别偏见 社会的变迁对教材文化的改革颇具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教材文化的内涵,逐步消除了种族、民族、宗教、风俗等方面的歧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性别歧视表面上有所抑制,但隐性的性别偏见依然如故,继续传播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这样既落伍与失真于现代社会文化,又造成新生代的刻板片面性别角色观念。 1.在现代中国教材中的表现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对社会性别角色观念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确立了男女在法律和事实上的平等条件,相应减弱了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 (1)在大陆教材中的表现 大陆非常注意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与教材文化,但多从政策与政治上加以注意,并未解决深层的性别偏见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中学英语教材为例,在故事性课文及插图中,明显表现出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见表1、2),而且这种倾向故事性课文较插图更为明显,并且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越是反映古代人物形象越明显。其次是男女的职业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除真人真事外,女性多充当小学教师、医生、护士、保育员、营业员、农民、纺织工、服务员等工种,只有个别人是司机与跳伞员,多数妇女无职业,主要从事家务劳动。而男性则就业面广泛,绝大多数有职业。在1981-1983年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职业分布比例为26:15,无职业比例为4.1:23.8①。第三,在男女角色形象塑造上亦存在偏见,男性显示出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智勇兼备、顽强进取;而女性则表现出无知低能、目光短浅、温和美丽、寻求同情与保护,还兼具人类不良品德,如吝啬、尖刻、爱慕虚荣、不明是非、虐待弱小等。 表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女角色数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