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满洲国教育本质与其对东北教育之影响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作者简介:
刘兆伟 林群 赵伟 沈阳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了东北南部广大地区。当时,其膨胀之野心已露端倪,即大搞殖民教育,为吞食全东北,建立伪政权奠定思想舆论基础。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得益于殖民教育,所以在伪满14年之中进一步大搞奴化教育。妄图以其奴化教育治理的伪满洲国作为侵略全中国的战略后方。

      其奴化教育的对象、目的:一是以日本人为主,通过伪满教育使其具备侵略有理,占领有功的强盗思想与逻辑,并使其具备占领、统治殖民地的诸多能力。二是对东北人,通过伪满教育使其忘记祖国,消除民族意识,认敌为宗,为虎作伥;也要使其具有一定的专门的生产技能。概而论之,伪满教育是教日本人学会统治,是教东北人顺从日本统治的教育。为达此目的,伪满洲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确定,教科书的编写等等,无不以奴化为目的而巧布棋局,甚至是指鹿为马。伪满洲教育是不折不扣的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对东北教育的破坏是严重的,罪恶昭彰,罄竹难书。但伪满教育的负效应也确实存在,需要深入研究。

      今日研究伪满教育,旨在:一、正视史实,订正真伪。只有如此,才能益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二、伪满教育的管理形式与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其所用等方面,其职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于今日均有借鉴之处。三、以不图强就要亡国亡种的史实,鞭策青少年积极向上,警示全民族必须奋进猛奔。

      关键词:殖民教育、奴化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东北地区,蓄谋鲸吞,由来已久。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攫取了辽东半岛。1905年,日俄为争夺在东北的势力地位,进行了一场恶战。而后,二者达成了瓜分东北锦绣山河的协议:由俄国控制东北北部地区,由日本占领东北南部。东北人民面对日俄占领与统治,有组织与无组织地经常进行反抗。帝国主义面对东北人民的觉醒,如芒在背。于是妄图以教育手段软化东北人民的反侵略意志。在此背景下,列强在东北办起了各级各类学校,以其技术优势、先进的教育手段包藏着吞我河山、毁我民族之祸心。伪满前,日本在东北搞的殖民教育,一是教育东北人民接受日本的统治,以为全面吞食东北作思想舆论准备;二是实地教育日本人学会统治东北人民。东北人民洞悉日本侵略者“阳托修和,阴存觊觎”的罪恶目的,坚决收回教育权。但张作霖尽管有民族感,想摆脱日本侵略而独立,可又想借其势力箝制其他列强。所以,东北人民在伪满前几次大规模地收回教育权运动都告落空。这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教育就得逞了,基本上达到了它们的两个教育目的。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东北的教育、思想舆论作得比较成功,所以1931年9月18日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东北腹地沈阳并迅速地占领了整个东北。这不能不说是1905年—1931年日本在东北大搞殖民教育的成功。不然,只靠武力,绝不会如此轻松地迅速地得逞。正因为日本帝国主义颇得殖民教育之益,所以,1932年3月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后,立即大肆发展奴化教育。妄图以此求得伪满洲国的“长治久安”,妄图以其奴化教育治理的伪满洲国作为侵略全中国的战略后方。这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分“武治”和“文治”。武力过后,“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从1931年到1945年,伪满洲国教育在日本手下控制14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中极为典型的殖民地教育。研究这段教育史,掌握殖民主义教育之本质,从中窥见日本帝国主义如何运用教育这一手段而为其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的真相,从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罪行,以古鉴今,借史育人。

      一、伪满洲国教育是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当然是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而这种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必然是殖民地教育。所以日本一方面通过伪满洲国教育培养它所需要的统治东北的人才,以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经济;另一方面通过伪满洲国教育向东北人民,特别是向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以培养既能为其创造财富的奴隶,又能听从于它统治的顺民。

      (一)在精神上塑造亲日国民

      以精神教育为核心,将德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推行奴化教育。伪满洲国民生部教育司长皆川丰治在阐述德、智、体三者关系时,强调指出,“不论知识怎样丰富和身体怎样强健,如果缺乏精神教育,则毫无意义,相反,还会毒害国家社会”(《满洲国的教育》1938年版P16)。其所谓毒害国家社会,即东北人民觉醒后要推翻伪政权,驱除日寇,还我“白山黑水”。于是日本侵略者就加紧对东北人民进行精神侵略,即所谓加强仁义道德教育,以麻痹东北人民。

      这种精神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日常管理)、学校领导等方面。

      1.教育宗旨

      1933年,伪满政府提出:“今我国家(伪满洲国),以王道为施行教育的方针,……以道德仁义培养国民之高尚品格,……使内而重仁义,尚礼让,……外而亲仁善邻,无诈无虞。守国际信义,谋民族协和,……而巩固坚定之国势亦易树立”。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伦理为核心的文化。日本欲从思想上控制住东北,就要使东北人民与其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于是日本侵略者以东北人民容易接受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包裹着它们的奴化教育的道德宗旨,对东北人民进行所谓的仁义道德教育。即以仁义道德的外壳兜售其奴性教育。要教育东北人民对外要“亲仁善邻”,即要东北人民视日本为天朝大国,为满洲国的宗主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国应该顶礼膜拜,尊崇与服从。满洲国教育宗旨还提出要教育人民“无诈无虞”,就是要训化东北人民除去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如果有反抗思想、有中国人的觉悟、有“逐日寇,复东北”的思想与行动,那便是“诈虞”。1937年,在“新学制”中又进一步强调:“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日归后,在《国本奠定诏书》中指出:“我国(伪满洲国)之教育宗旨,彻底于诏书所示之唯神之道,涵养振作忠孝仁爱、协和奉公之精神,训育忠良之国民”。这里所说的“王道”就是日本帝国的“皇道”,所谓的“建国精神”就是把东北割裂出去,成立伪满洲国。为向东北人民灌输尊崇天皇、效忠日本、服从傀儡之思想,1941年溥仪在《时局诏书》中进一步强调:“朕与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体,尔众齐与其臣民咸有一德一心,夙将不可分离关系”。日本侵略者以日满亲善、日满一家、日满一心一德、傀儡溥仪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两国同为东方文化等为障眼法,向东北人民灌输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要东北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而后成为忠诚日本天皇的训良国民。这就是其教育本质。所以,伪满洲国的教育是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这一点是铁证如山,万世不可更易的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