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作者认为课程设计和改革的立足点与人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他主要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两方面回顾了教育史上课程设计的不同观点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评析。作者还提出了当今课程改革中应重视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课程设计与改革问题,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发展而发展,时至当代,它显得尤为迫切。 一、课程设计,实际是对浩瀚如海的人类的科学成果——科学知识的一种选择,这也可说是一种文化选择。在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派别的争论;在当今,不同教育学说的分歧与对立,不同教育类型或教育模式的存在,归根结底,实质是文化选择的不同,是选择标准的差异。如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人的全面发展与单项发展之争、人的教育与人力教育之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理性与经验之争、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装饰教育与实用教育之争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最佳的设计和最佳的选择。选择自己认为对自己最为有用的知识,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实际是个价值问题。人们文化观不同,价值观不同,立论的出发点也就不同,价值取向不同,选择标准也就不同,评价的价值尺度也就不同。所以,课程设计和改革实质是个教育价值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来满足主体需要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才能实现主体的需要。 说到价值选择,知识选择,好像是教育者任意的、自由的行为,其实价值选择也有其客观性、历史性、时代性。一般说,价值选择取决三个因素:1.价值客体是否具有价值属性。2.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程度。3.价值主体的需求,特别是利益需求与主体的思维境界的建构状态及文化建构水平。 就课程选择来说,价值取向通常也取决于三个因素:1.价值主体需求所确定的教育目标。2.价值客体本身——即文化、科学、技术的性质是否能满足主体的需求。3.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育活动中能否掌握认识的客体。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影响课程的设计,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那么,价值取向是否有客观的价值尺度呢?应该说,客观的价值尺度是有的,这个尺度不在人们的主观世界,而在某一价值选择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客观作用。历史上任何的价值选择都可以得到客观的说明,然而并不是任何的价值选择都是客观的。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并促进人的发展的,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才可称得起是客观的选择、科学的选择。 二、在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上,从价值主体(个人、社会)的角度考察,在教育史的发展进程中,在当今教育思想的论争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明显的不同的出发点,或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立足点,这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争论。 以“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的主张者,是以人的完善化来评价教育价值,来确定课程结构与内容。以“社会需求”作为价值取向的主张者,是以满足社会需求来评价教育的价值,来确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前者可称为“人”的教育,后者可称为“人力”的教育。前者所选择的课程在于焕发人的本性,启迪人的智慧,使人成为“人”。后者所选择的课程在于造就一定社会所需求的公民、国民,或工人、职员、商人、士兵等。前者称自己的课程选择是“理想”的课程,后者的课程选择被贬为“工具”的课程。前者认为后者的价值选择是反人道的,压抑了人的发展,肢解了“人”的完整性,后者认为前者已将教育“理想化”了,抽象化了,是虚构的空想。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的课程立论的出发点。 主张以“人”的发展完善化作为课程选择标准者,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腊。古希腊“三哲”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因此,他们把是否能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作为衡量知识价值高低的标准。他们重视“博雅知识”,重视具有理性内容的科学知识,重视美育和体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更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角度,阐发了他们的学说。他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向生命索取一切它所能提供的东西”。他们主张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并以发展学生的人格为教育的任务。因此,他们在课程设计上,提出了广阔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承续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七科),而且新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学科)。到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从反封建制度和神权出发,认为人的禀赋是善良的,人是被腐败的社会弄得堕落的。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生要在腐败的社会之外,远离腐败的文明,在“自然的怀抱”里进行,一切要顺应人的自然的天性而发展。他认为适合“自然人”需要的知识,是学生在现时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在欧洲产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完全被肢解了。鉴此情景,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人的和谐发展的学说。他们追求的教育价值,是建立一个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性王国。为此,他们提出了较广阔、较全面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后来,马克思彻底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的密秘,鉴于人完全被资本奴役而形成的畸形发展,并根据大工业的本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相应提出了以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而,马克思基于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他所企望的人,应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人。因此,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