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消费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德永 锦州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探讨教育功能及其表现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消费这一人类最普遍的、最基本的活动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们在对消费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及实际行动中还存有严重的误区:其一,把生活消费投入与教育投入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教育投入的增加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成反比,增加教育投入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子女受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其二,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中不包括培养消费者、享用者这一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的只强调培养建设者、生产者,而把培养消费者、享用者视为“离经叛道”的行为。这种教育目的及观念脱离了消费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领域,使教育不能全方位地服务社会生活,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效益。这也是人们对教育产生误解、不重视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或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忽视消费常识的传授及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的培养,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本能的或经验性行为,致使不会消费、盲从消费、野蛮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极其普遍。

      培养建设者、生产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与生产相对应的便是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又促进生产,离开消费,生产就会陷入困境。马克思曾指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①而现代生产与消费的共同前提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使二者连结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全面阐明教育功能,尤其是促使人们认识教育在消费活动领域的作用,这是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加关心教育、增加个人对教育投入的有效措施之一。

      消费水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状况对消费具有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科技越发达,生产越进步,凝结在消费品中的文化、技术构成也就越复杂,这不仅需要通过教育使生产者投身于消费品的生产中,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使消费者接受这些消费品。此外,人们的消费水平、结构、品位、观念、方式以及消费效益等都依赖其所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说,教育决定着人们是否会消费、消费什么、怎样消费等问题。具体地说,教育在消费活动中可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增值功能:教育在消费活动中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为消费力的提高。

      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力的大小,而消费力的提高,无论是整个社会的还是个体的,都依赖于教育。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整个社会消费力水平,但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却只有通过教育才得以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②当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对物的投资所带来的效益;教育具有生产性,它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生产力,尤其是那些高、精、尖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更依赖于教育的发展程度。而生产力的发展为消费力的提高提供前提,教育投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为消费力的提高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得到升值。教育投入越多,升值的幅度越大,使消费者用于提高消费水平的费用逐渐增加,从而提高消费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是提高消费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决定消费力发展水平的元动力。

      从个体消费力发展水平来看,一般来说,个体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水平也越高。这是由个体所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个体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也越高,使其有条件购买更多、更好的消费品,提高消费力。个体对教育的投入并非纯消费投入,而是一种具有极强增值性的生产性投入。教育投入具有生活消费投入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即它的持久长效性。教育投入的产出品是个体知识的增长、能力与技能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习惯等形成,这种产出品经久耐用,使个体终生受益。总之,教育投入越多,个体收入也越多,从而使个体消费力得以提高。教育投入量决定着个体消费投入量及水平,这一点是由受教育程度在个体职业选择中的制约作用所决定的。第一,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个体的职业层次。从宏观上来看,个体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所选择的职业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劳动要求个体付出较高的智慧、思想及知识、能力,而这些要求只有通过提高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③第二,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个体能否快速而顺利地熟悉所选择职业,并能熟练地掌握或操作以及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职业适应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已有的有关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个体所受教育及训练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应用于操作活动过程中,并能很快形成特定的技能。这对于工作效率及生产效益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便可带给个体收入的增加。

      二、导向功能:教育在消费活动中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使消费者学会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心态及观念。

      消费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及生产力的发展,消费活动在内容、方式及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古代社会那种本能性的、经验性的、单一的消费活动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的、全方位的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的复杂化使消费活动中的文化教育制约性逐渐加强,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促使个体适应并能更好地从事这种复杂的消费活动,否则,会因国民的文化素质低劣,造成消费活动秩序紊乱及各种不正常的消费现象,甚至还会引发犯罪行为。当今社会个人消费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愚昧、野蛮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第一,盲从消费:消费者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自身条件特点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或他人的消费观念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赶时髦、追时尚,使个体在消费活动中丧失了主体地位。第二,超前消费:消费者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产生过高的消费期望值,在趋奢和拜金心理的驱使下,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单一的物质消费,甚至还占用父母及他人的收入,讲排场、互相攀比,完全颠倒了收入和物质消费支出的关系。第三,野蛮消费:消费者为了自身消费活动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破坏人类共同的资源和环境,或者任意挥霍已有的钱财,把消费变成浪费行为、不道德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可以说以上诸种消费行为及方式,是由于消费者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低劣造成的。要通过教育净化个体的消费意识,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心态,设计出更先进的消费方式,促使消费行为规范化,这对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