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考试,把竞争引向更高层次

作者简介:
李凡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徐慨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王玲玲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助教

原文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直在试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交流,在课堂上可就相关问题任意提问,边讨论边教学。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交流能使讲解更具针对性,及时扫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学习信心,开阔并深化思路,有利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独立见解。

      然而,虽经反复鼓励,课堂研讨的风气仍难形成,只要是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不感兴趣,最后仍不得不回到单向传输知识的沉闷局面。这样简单的改革都难以推行,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造性等改革举措就更是举步维艰了。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要他们打断教师的讲课进行研讨,既不习惯,也没有勇气。其次,现行的考试模式已把学生牢牢地限制在被动学习的轨道上,只强调理解、记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没有必要也不敢把思维延伸得太远。可见,任何先进的教育观念都难以单独推行,这些观念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整个教育体系的变化。反之,只有教育体系的改革才能保证这些观念的顺利实行。考试是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教育改革的瓶颈,教育改革若不触及考试制度,终将半途而废。

      一、现行考试制度的功与过

      考试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上千年。中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曾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国家打开了选拔人才的大门。现行的考试制度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在选拔人才、激励竞争、衡量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功能的演变,旧的考试理念和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选拔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它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中小学考试、甚至高考都在进行逐步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面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大专院校的考试改革就更应该大有可为、先行一步了。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大家都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代表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在实践中,仍旧重知识、记忆而轻思维、创造。考试也仍然把知识拥有量和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这一方面是出于惯性,另一方面是苦于还没有找到衡量学生水平的新标准。具体说来,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有二:

      一是标准浮动,水涨船高。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考题难易程度不是根据学科的客观要求,而是根据在学生间拉开成绩档次以及预设考试分数合理分布的需要。于是,考题的深浅随本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浮动。这种浮动式考试可以调整学习状态,拉开成绩档次,便于选拔人才;弊端是让学生倍感压力,无所适从,还可能造成或要求过高、浪费教学资源,或要求过低、达不到应有培养标准的后果。

      二是闭卷考试,形式单一。众所周知,高校的课程多、内容深,要求学生把每门课的所有内容都记住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学生一方面努力强记,一方面揣摩教师意图,尽量缩小准备范围,把大量精力放在记忆上,被动应付。考试过后,大都还给书本,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被置于不顾,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低层次、低效率的,容易培养出知识仓库型人才。

      实践证明: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中知识起到的作用不超过60%,更重要的40%是由综合素质促就的。常言道,剑道在剑外。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只是要他们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人认为综合素质和创造性与天赋有关,但当今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的事实说明:综合素质不仅与个体有关,还与环境有关,与培养有关。改革形式单一、标准浮动的考试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改革考试,把竞争引向更高层次

      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改革考试,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去进行主动的、自信的、创造性的学习。

      确定考试方式的依据是教育的目的。应试教育目的在于选拔,所以考试是水涨船高式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培养,所以考试就应该是标准固定、形式开放的,确定标准高低的依据是满足培养规格的需要,标准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人们可能会有疑虑:放弃浮动式考试后学生都考得很差或考得很好怎么办?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过剩怎么办?我们说,只要标准定得合理合适,考差了需要再努力,考好了说明学生达到了要求。百分之百的优秀虽然难以达到,但也正是我们的追求。如果某门课程本来就容易达到要求,就没必要人为提高难度。时间和精力过剩,正好用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在制定考试标准时,应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来决定每门课程让学生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不应由以往考试情况或本次教学情况来决定。如同工业生产中根据产品的整体性能来决定每个零件的工差,而不随已经生产的零件精度和加工能力的提高来改变一样。

      命题的原则是不片面追求难度,少考教材中查得到的不具代表性的零散知识,着重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应既能满足培养需要又能让中等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有把握通过。考试命题的风格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最具包容性、迁移性、概括性、增值性的核心知识的同时把课程的各章节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甚至和相关课程联成网络,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