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学工效学及其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刘生 白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工效学(Teaching ergonomics)又称教学人类工效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工效学(Ergonomics)是1949年底英国学者墨里(K.F.H.Murrell)以希腊语词头“Ergo”(出力、工作的意思)和词尾“nomos”(正常化、规律的意思)创造出“Ergonomics”(“人的工作规律化”的意思)这一新学科名称的。工效学是研究人的工作效能的综合性学科。教学工效学作为工效学一门分支学科,是运用工效学、教学论、人类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如何使师生与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相互适应,使师生能舒适、安全、有效地从事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门科学。

      教学工效学不同于教学工程学,它是从“空间链”上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能的,以工效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而教学工程学则是从“时间链”上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成才,具体说,即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点,从一定年龄开始制订教学措施,使受教育者在一定年限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以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教学工效学也不同于教学工艺学,它的研究范围较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囊括教学工艺学的某些研究课题;而教学工艺学则是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门技术科学,这些现代技术又主要是指电唱机、幻灯投影器、电影、录音机、录像机、闭路电视等,仅是教学媒体的一部分,其研究范围较狭窄。

      教学工效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和理论价值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工效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众所皆知,工效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工效学,可以使劳动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在体育运动领域,利用工效学制订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寻找各种运动项目的最佳动作类型,可以提高体育水平。工效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劳动医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领域,教学工效学更是具有巨大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工效学的原理,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有效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与教学媒体相适应,既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下面对其主要功能分而述之。

      一、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早在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纽·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要“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然而,三百多年过去了,教学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是教学领域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令人棘手的问题。

      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学,采取加重学习负担的办法。殊不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会导致过度疲劳,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大脑皮质兴奋区域的代谢就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增加,使得脑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但若长时继续下去,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学生会感到头昏脑涨,全身乏力,烦燥不安,头热足冷等症状。疲劳经过适应休息,一般能消失,但若不休息,继续学习,就会使疲劳积累,产生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率不高又导致有的老师更加增加学习负担来解决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少的矛盾,长此下来,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教学工效学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1884年德国学者莫索(A.Mosso)对人体劳动疲劳进行了研究。当人作业时,将人体通以微电流,随着人体疲劳程度的不同,电流也随之变化,然后再用电信号将人体的疲劳程度测量出来。这一研究为后来形成的工效学打下了基础,教学工效学可以采取视觉反应时、明视持久度和眼电兴奋性等来测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疲劳程度。如用视觉反应时测试学生疲劳程度,我们知道,人体对光亮等信号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兴奋性越高,反应的潜伏时间就越短,反之,则越长。当学生疲劳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活动机能降低,对光的辨别能力减弱,反应时间就会延长,通过用视觉反应时计来测定视觉反应时来判定学生疲劳程度。

      我们一般以早期疲劳的出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负担的标准,当教师通过测试发现发生出现早期疲劳后,应分析学生疲劳产生的诱因,是学习负担过重?还是课程表安排不当?抑或教室的噪音或其他因素所致?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引起疲劳的诱因,做到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负担也很重,有的老师一周十几节课,有的更多,在目前教学条件下,还主要靠教师言语讲授,言语讲授离不开声音。来自肺里的气流提供了产生言语声波的能量,声带就把这种能量转换为一种听得见的蜂音,而舌、唇、颚等器官,则通过改变声道的形状而把蜂音变成能够区别的语音。言语声音的可懂度或清晰度取决于一定的音高、声速、频率、响度等因素,有的教师由于不懂得教学工效学中的动作经济原理,讲课时要么用高八度声音,声嘶力竭,久而久之,导致发音器官病变;要么讲课声音象放连珠炮一样,不适当停顿,导致自己噪子受累和学生听觉疲劳,影响教学效率。教学工效学则利用动作经济原理来研究教师讲课时的发音。所谓动作经济原理即指各项作业中节约动作、节约能量和提高工效的原理。根据动作经济原理,教师讲课时,音阶要有高有低,抑扬顿挫,给学生以悦耳动听之感;音度要变化自然,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当教学进入高潮时,音色应明亮些,进入低潮时,音色应深沉些;还必须注意音节,讲究停顿,停顿掌握得当,教师既可以借以换气,减少疲劳,又可以使学生缓和精神,松驰有致;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音势,音势强不等于声音高或音量大,音势弱也不等于声音低或音量小,音势是指教师讲课时的气势,如有的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居高临下,尽管使用平和稳重的语音,也能让学生感到那震慑人心的气势。总之,根据动作经济原理,教师讲课声音要有轻有重,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缓有急,唯其如此,才能舒适、省力、高效,才能提高教学效能,才能彻底根除发音沙哑等教师职业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