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实践难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兼论品德测评问题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的教育改革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教育改革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改革实践中我们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也越来越多。

      中小学教育为什么始终走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素质性教育能否替代目前的应试性教育?高考与中考的改革该向何处去?德育总是强调首位为什么总是不见到位?德育整体改革的可能突破口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强化德育工作,防止贪污和见利忘义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培养人们合作共事,相互关心,讲求质量与效益品质;要狠抓产品质量;要人尽其才,人尽其德。合理地进行人才交流与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与作用。面对当前这种社会需求,德育工作强化的最佳形式是什么?商品经济要讲质量求效益,主张中国质量万里行,教育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督导评估应以什么来保证教育的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打破计划经济的调节模式,实行劳动人员的优化组合。光从才能技术上考虑能真正实现优化组合和最大限度发挥工人的潜能吗?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既使我迷茫又令人思考。本文就以下6个难点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抑制片面升学率的关键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素质培养性的教育。基础素质中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因素。学校与领导应尽最大努力来促进学生基础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从城市到农村,从“第一世界”学校到“第三世界”学校,领导喊得最响的是德育,但务得最虚的也是德育,教师干得最起劲的是智育工作,最厌烦的则是德育工作;学生学得最用功的是数、理、化、外语、语文,而最不在意的则是品德修养;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科成绩,而最疏忽的则是品德培养;学校办公室中挂在最显著位置的是升学考试的奖状。学校工资赚最多的人一般是外语,数理化、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平时人们最热门的论题(尤其暑期开学后)是“升学率”……这一切好象早已成为了教育社会现象中的定律,成为了普遍的教育习惯,从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到下面的教师、学生,从整个社会到单个家庭,人们好象很少去,也无法去冲破以上种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势力的束缚。教师学生们习惯于温顺就范。考什么则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跟着学什么和背什么。背什么学生最后也就只能会什么。成为一个个知识小口袋。导致了教育的畸形走向。

      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这种错误做法,1964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刊,就曾组织过文章讨论批判。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以来,社会一再广泛地呼吁,领导干部也一再想方设法纠正,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还联合出版部门及工商行政等管理部门,联合发禁令,进行综合治理。此外,国家也不断地扩大高校招生数额,拓广就业门路。国家还对学校办学去向与教育质量开展督导评估。但为什么如此种种的努力都无助于制止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呢?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呢?为什么中小学校教育总走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呢?对于这些问题前几年教育界进行过大讨论,其意见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客观上是中学毕业生就业难,大家都要考大学。高中升学率相对愈小,而人们对上大学的欲望愈来愈强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偏激作法,例如进行各种各样的升学排队,升学考试太难,随意增加考试科目、授课时间,砍掉非考科目的授课时间,教研室变成了考研室等。

      2、症结在于办学思想不端正,对教育的社会职能、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认识不明确。缺乏思想观念和具体政策上的有效调节。

      3、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具体落实,社会对教育质量观有狭隘理解,仅以升学率为标准。

      4、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制度不完善。但有关考试权威人士认为,即使高校招生制度完善后,仍不能消除片面以分数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因此,其原因是人们没有遵循教育计划,教育规律,不按规则去竞争升学率(参考《教育研究》1986年第1~12期“问题讨论”栏目有关文章)。

      以上四方面的分析,虽然基本上能够解释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中前面3条的分析与解释,是不足以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完善。然而高校招生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又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在于招生录取的标准制定得不完善与执行的不坚决。虽然国家明文规定,招生录取的标准为“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全面变成了“单面”,择优等于是“择分”。平时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仅差零点几分就进不了录取档;思想品德无论多么突出,分数差一点也不能录取;但有人对上述解释予以了否定。指出以上批评不尽切贴。1977年全国恢复招生考试的第一年,许多人考试分数很高,却是因为“政治思想”方面考核有问题而没有录取。“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一标准要求对德智体几方面进行考核衡量,本身应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若有不完善之处,实际责任在于执行者不按要求执行。

      在以上观点之外,又有人提出了第五种观点,认为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错误,学校去追求“升学率”本身也说不上有什么罪过。尤其在目前高等教育尚不发达的,就读学生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说是(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实际错误就错在“以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的片面追求”上。

      然而,导致以考试学科分数为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人们对此似乎未曾去深究。应该说(根子)是德、体衡量与考核的方法,存在一软、二低、三舞弊的现象。

      目前,就德方面的考核衡量方法来说,都是由考生所在学校的班主任或基层党团组织干部写一个政治思想考核表或操行评语表。同一种行为思想,可能甲老师说好,而乙老师说不好;同一个人可能班主任评语鉴定很好,而政教处或校领导认为有问题。这就是说,目前的品德考核缺乏客观的测评标准和过硬的测评方法。学科考试是全国统一举行,身体检查是医院医生采用器械检测,而品德考核却由学校本身说了算。因而品德考核的方法显得十分软弱。由于软弱,有些人就乘虚作弊。操行评语光写优点不写缺点,品德水平蓄意拔高,错误缺点刻意修饰,小偷小摸行为可以写成手脚灵活。某省的招生管理部门,为了多考上几个大学生,因发现有个考生分数上了线但操行评语太差,怕因此影响录取,竟然打长途电话责令考生所在学校领导,带公章前来招生办改写考核评语。由于这种思想品德考核的舞弊性与虚假性,因而其可信度非常低。招生录取人员往往对它不屑一顾。即使写得很真实的评语,也不起作用。录取时,对德育方面的标准要求相当低。只要你不反党反社会主义,不犯法就行了。身体方面的考核,目前也有混乱随便现象。只要你认识检查医生,色盲的人也可以学冶金专业。只要你没有暴发传染病即可以录取。在人们看来,品德考核是假的,身体检查是虚的,考试分数是实的。这些促使人们最后认为,唯一可以相信与用来区分考生的标准只有学科的统考分数。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关招生考试权威人士才认为,照此状况发展下去,即使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与完善之后,仍不能消除人们以学科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