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时空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实体,从出生那天起,就成了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占有一定的空间,并在时间的连续推移中成长和发展。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在生产劳动中发展着人的自然实体。这个自然实体的发展,不仅是人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必需,而且也是人能接受教育的自然基础。人,从生到死整个过程,都处在有定的空间(人体占有的空间)和无定的空间(人的思维空间)之中;也处在有定的时间(人所经历的生命时间)和无定的时间(人的生物生命时间)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不仅是作为人这个自然实体自身的必需,也是使教育手段不断完美之必需。

      二、教育的时间问题

      时间是无限的,但对一个人来说则是有限的。从狭义来讲,时间实际上是组成生命的无形要素。合理地、有效地运用时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老年阶段,而教育则是贯穿于三个阶段之始终的,所以树立教育的时间观念,对人的成长和有效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1、时间的“共振”效应

      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中,运动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伴着时间进行的,经过一段过程,就经历了一段时间,这就形成了时间的阶段性。人在“教育”这个外因的作用下,随着每个阶段时间“量”的变化而产生自身发展的“质”的变化,如果我们找到了强化教育的最佳时期,使外因和人的内因合拍,人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出现一个较大的飞跃,这就叫做时间的“共振效应”。人这个自然实体,又同时具有社会属性、思维和意识属性,外因的节奏必须根据人的内因的节奏变化而变化,方能出现“共振”现象。人的内因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不同时间阶段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且他们身心的发展是有顺序、有阶段的,既不能逆转,也不能跳跃,但上下阶段可以有部分重叠。作为外因的教育,必须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地施加相应的作用,使之产生“共振”效应。从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划分,我们大致可以把人生列成以下几个时间阶段: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和老年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找寻每个时间阶段上的“共振”规律,增强教育效果。以初中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处在11岁到15岁的少年阶段,处在从幼稚步入成熟的过渡时间,或者说是一半幼稚、一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是身体的各个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的时间。他们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假设和演绎的能力有了发展,并且有了相当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运用作为外因的教育手段时,必须调整外在节奏,适应初中时间阶段的固有特征,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上述的“过渡”或“转化”。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烦琐的、陈旧的和重复的知识,增大现代新知识的比重;其次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直观、实验电化教育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备课要“备学生”,摸清学生的“固有特征”,即学生实际程度、容易模糊的知识、兴趣爱好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之间的“心灵置换”。当前在低年级学生中兴起的“快乐教育”,值得探索和尝试。童心是美丽的、欢快的,甚至是神奇的,能在童话世界中,在奇妙的幻想中,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地吮吸到知识的清泉,得到科学的、做人的启蒙,无疑是一件好事,小则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趣,大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2、时间的物质效应

      时间具有一定的物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当代人说“时间就是金钱”,都表明时间具有一定的物质性。教育是一项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历时久、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更显得时间因素的重要。孔子就对时间的物质效应作了精辟的论断,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时习之”就可以产生“悦”的直接效应。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是指过去时间里学了的知识,可一旦再用时间去“温故”就可以“知新”,还可以“为师”,效益实在太显著了。因此合理运用时间是我们从事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近年来试行的“少年大学生班”,以及普遍举办的儿童“学前班”和其它早期教育等多种形式,都是充分利用时间、大力开发智力,以增强时间物质效益的可喜尝试。但迄今为止,还有许多领域尚待开拓。比如大学专科所占比例甚少的问题。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来看,大专和中专的毕业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是这些学生培养的周期短,专业性强,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快;二是教育投资的效益高,培养一名本科生的费用,可以用来培养三名专科生;三是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很快就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劳动能手。再比如“终身教育”问题,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物质效应。法国在1972年4月,他们的公共教育委员会,在给国民议会的报告中指出:“教育不能在人们从学校毕业的瞬间就被抛弃,教育应当贯穿于一切的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并不因为年龄的关系而变得没有益处,没有可能;而且,由于儿童时代的教育局限于非常狭隘的范围,尔后时间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1919年英国关于成人教育的报告书中也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说:“成人教育乃是国家永远不可缺少的培养公民品性的必要条件。因而不仅人人应当受教育,而且人人应当终身受教育”。在日本创设了广播大学学院,在英国办起了开放大学,在欧洲各国的带薪教育、回归教育以及美国的社区学院等等举措,都是从“时间”中争效益,化时间为物质力量的具体体现。我国的老年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智能之士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如果也能给他们以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使其知识得到更新,就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3、时间的激励效应

      毛泽东有句名言,叫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准确地表达了时间的激励作用。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召开前,舆论部门天天公布离亚运会开幕的时间,大大激励了亿万人民的爱国热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以及少先队员的口号“时刻准备着……”都是用时间激励少年儿童向上的范例。民族英雄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催人争分夺秒去建功立业的最好写照。孔子更具体化,确立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达到的指标,这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知天上予”,以此激励后人去自强不息、攀登不止。难怪他培养了三千弟子又出了七十二贤,教学质量不可谓不高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其中有“面向未来”,“未来”就是时间问题,而“未来”的反方向则是“过去”,也是时间问题,提醒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有战略眼光,既要向前看,又要回头看。朝前看,要看到我们的远大目标,看到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曲”的远景、中景和近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我们要向受教育者强化时间观念、时间意识,形成高效率培养人才的紧迫感、时代感和责任感。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人生中,时时刻刻激励自己、规划自己,懂得珍惜时间、利用时间、走在时间的前面,永远做时间的主人。从整体来讲,领导者要有远见和预见,因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和长远规划。我们必须以二十一世纪为着眼点来规划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考虑到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必须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生产建设的需要。未来是很有吸引力的,未来总是充满阳光和希望,我们要以期待北京亚运会召开的那种心情,做好走向未来的一切准备,让青少年一代迈着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