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人才,人才推动时代的进步,人才素质的标准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超越时代的人才素质观是不存在的。 我们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为样本,以一篇文章为一次频率,统计出建国以来,关于人才素质的标准论述的情况,试图以各种素质出现的频率为依据,分析出建国后人才素质观的变迁轨迹。 通过对“两报一刊”的初步统计,可以将建国以来,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整理为四大类50余项。 政治思想道德类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唯物史观、阶级观点、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纪律、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艰苦奋斗、拼搏精神、主人翁精神、雷锋精神、献身精神、勤工俭学、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等项。 心理品质类包括:发展个性、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文化知识类包括:科学技术、劳动技术、军事、外语、哲学、文学艺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 综合类:全面发展、五爱、三好、又红又专、三育两有、能文能武、一专多能、通才、德才兼备,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人才、军地两用人才、三个面向、脑体结合、高级建设人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四化人才等。 一、人才观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时空属性。人才发展同样具有时、空属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人才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才观的社会性。因为杰出的人才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的素质结构、成长过程、创造和贡献必定要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社会人才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同时随着社会方式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人才也必然随着社会方式的变革而变革,人才观也就随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不断更新。下面我们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来加以分析(参见调查统计表) 建国后人才素质观调查统计表
(一)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教育改造、起步和健康发展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地指出人才的标准,这最主要反映在1957年的教育方针上,“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革前的十七年,“二报一刊”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侧重以下几方面: 1.突出强调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949年~1966年间关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论述占60%左右,其中特别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观点等。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养教育下一代,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念,热爱祖国,珍惜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具有一定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意识,教育广大青少年保持光荣的革命传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建设家园。使青年一代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如毛泽东所提出的“要造就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页)。 2.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强调这一点的占20%左右,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周恩来同志详细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在德的方面主要强调:第一是阶级观点,要明确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要“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坚决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第二是劳动观点,要积极参加劳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养成良好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第三是革命观点。第四是集体观点。在智的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要把学习的基本工具掌握好。要学哲学、学习社会科学、要参加生产劳动、要学习自然科学,还应该学一点革命文艺,增强个人修养。在体的方面,最重要的是锻炼,同时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成为当时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也是所有青少年所努力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身体好。1950年与1951年曾两度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一再建议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为方针(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1页,第401页)。毛泽东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个性发展。他十分痛恶摧残人性、泯灭人的创造力的旧教育。指出旧教育束缚个性发展,一是故意设置繁重的课程摧残青年的创造力,二是用机械划一的教学法和管理法摧残人性。在1958年3月成都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以赞扬的口吻,肯定青年人的创造精神,鼓励青年人敢想、敢说、敢做,自己起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