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诠释艺术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如密 辛丽春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内容提要:

教学诠释艺术是师生对教学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一门教学艺术,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哲学诠释学中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论为教学诠释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新课程改革为教学诠释的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为教学诠释艺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教学诠释艺术的提出

      首先,目前的教育改革把教育质量的提升过多地依赖预设的课程,特别是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师生的教学诠释能力。确实,课程、教材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教育改革比较容易着手的环节,但仅寄希望于课程是无济于事的,就像不同的演奏者诠释同一首曲子,不同的写生者诠释同一风景,效果不同,师生面对同样的课程、教材也会因自己诠释能力的不同而使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所以目前的教育改革不能仅关注课程、教材的改革,还应该关注师生教学诠释艺术水平的提升。

      其次,从教师本身来说,目前的大部分教师把教材看成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师的功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递,而教材内容的传递是社会上许多非教师人员也可以做到的,既然人人都可以做,所以教师的专业性不为人认同。如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诠释意识和能力,使教师能够阐释出教学过程中蕴涵的深层次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再次,目前研究较多的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语言艺术等更多的是外显的教学艺术,而这些外显的教学艺术应以教师的教学诠释艺术这一隐性过程为基础。因为,如果教师的诠释不到位,即使板书再好,提问时机把握得再恰当,语言多么精确、富于感情等等都只能是华而不实。教学诠释艺术给教学艺术研究展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注重对教师板书、语言等外显教学艺术的研究转向对教材的解读这一内隐教学艺术的研究。

      二、诠释什么——教学诠释艺术的对象

      教学诠释艺术要诠释进入教学领域的一切文本。所谓文本,一般而言,是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语句组合体,短至一句话,长至一篇文章、一本书。西方的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每一事物都是一个文本,认为文本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包括一次生活经历,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一次政党集会,选举,人际关系,度假,理发,购车,谋职,等等,都是一个文本。甚至演说也具有文本的地位(一个口头文本)”[1](5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进入教学过程的一切事物都是教学文本,其外延非常宽泛,教科书、课程、校园中的雕塑、一个校园事件甚至是一个社会事件,只要被引入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是教学文本,是教学诠释的对象。

      三、谁在诠释——教学诠释艺术的主体

      已被研究的教学艺术,比如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语言艺术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谈,其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诠释艺术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一方面,教师诠释的目的不是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是把自己的诠释硬性地塞给学生,而是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诠释文本,并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诠释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是诠释,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教会学生如何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诠释,在解读过程中完成师生重构自身的过程。就教师而言,这要求具备解释艺术(the arts of interpretation)的修养[2](151)。另一方面,学生不会不加选择地把别人的意愿和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构,我们也没有理由把今天的视角复制到下一代的头脑中,他们有着自己的“视域”,从而对文本有自己的诠释。

      在此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诠释都有他们各自所要达成的不同目标,为避免冲突达成和谐一致,需要师生不同“视域”之间的融合,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这应是教学诠释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为何诠释——教学诠释艺术的目的

      (一)使学生能够建构起具有生命意义的知识体系

      人必然要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生命的。教师的教学诠释要能进入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地,还点滴的知识以本来面目,还知识以完整的生命。教师面对知识点,不能仅限于理解这一点,更要诠释这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诠释知识点背后的大背景,这一知识点是经过了怎样的批判和被批判的历程成为现在的状态,而我们又应持何种批判的视角来推动这一知识向纵深发展。通过诠释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知识体系就是在这样一步步被证伪的过程中渐趋完善,表现出勃勃的生机。

      (二)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科学不应如传统教学所认识的那样只是一个静态的研究成果,更应该包含动态的研究过程在内,科学是一种知识,同时也是一个获得及利用这种知识的态度(求真)和方法(求实)的过程,只要把握了过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科学的结果——知识与技能自然会源源而出。这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展现科学研究的成果,更要追溯其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在这种不断的诠释中不断形成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