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法是科学研究法中最为精密、客观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要求妥善地控制无关的变量,要求按严密的设计程序进行操作和观察记录,因此,实验结果能较有效地用来说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对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由于实验法有上述优点,所以,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 实验法,大抵可分二种类型,一种是使用特别设备进行的“实验室实验”;另一种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实地实验”。在实验设计依据的基本原则方面,二者并无太大的差别,但前者更强调变量的精确控制。目前教育研究运用的实验法也包含以上二种方法,但以后者为主。其研究的重点,则以课程、教材、教学法等新改革措施对于学生学习成效方面的影响为最多。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就是证明。 人们常说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事实上实验法是要有许多条件才可有效应用的。我们知道,实验研究凭藉周密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控制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如测验工具、被试身心条件,或是实验过程所造成的干扰……等),现在误用和滥用实验法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认真考虑和遵守教育研究中实验法运用的特点和规范。这决非一个可以忽视的无关紧要的问题,它涉及到实验法的效度,也就是教育研究中实验法的可靠性或有效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这是应特别注意的。为了保证教育研究的品质,下面就实验工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和难题作一论述。 一、教育实验理论构建尚嫌薄弱 教育实验必然涉及到理论构建的问题。如果理论基础不稳固或太偏执,即使研究方法非常精密,推理过程非常严谨,其研究价值仍然有限。据我们了解,近年来开展的诸多教育实验存在不少理论上的缺陷。一是大量运用新的术语,并将引进的各种概念加上自己杜撰的名词一起使用,由于对它们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无确切的了解,因而时常发生混乱。把教育理论的突破简单化为术语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育研究理论体系的混乱。二是断章取义地从不同学科借用了许多理论。对这些理论框架只作形式上的改造,而对其内容却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理论前提、背景、运用条件和精神实质缺乏透彻的理解,经常把它们“用错了地方”或“批错了地方”;有时被否定的东西是恰恰是一种理论的优点,而被肯定的又往往是它的缺点或恰恰是不适合于我们具体条件的东西,致使理论框架内部发生冲突,还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理论无法说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也不能用来验证和修正理论。三是由于近年教育理论上的贫乏和学校改革的紧迫,实用主义倾向十分普遍和强烈。人们没有认识到任何具体条件下出现的具体问题,其实都是基于教育理论其种缺陷的反映。教育研究中忽视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是不能形成教育改革新思维的,相反会把教育科学发展引入死胡同。 但是,在整合和构建教育实验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不同理论观点的对立,实际上是对具有多面性的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考察时,“研究角度”的差别与对立。比如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理论正确地指出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辩证结合的必要,力图克服强制性教学的弊端,使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得到发挥。但它把达到教学双方统一的途径更多理解为调节教育的人际关系,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教学因素的应有地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过于注重师生劳动的合理化和教学工作负担的减轻(从工业劳动的合理化得到的启示),对于如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独创性,以及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则述之甚少。由此可见,不同的教育理论都着重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考察教育活动,解释教育现象,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其共同缺陷是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难以全面地说明各种教育问题。 我们认为,现有的教育理论至今还不能对现实的教育问题提供十分满意的解释。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构建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繁重的科研任务。 二、教育实验实施准备明显不足 教育实验应当有一个完备的组织工作计划,为研究工作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学校教育改革实验之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它需要充分的工作准备和足够的资源条件,而这一点还不曾在研究者中形成共识。因而几年下来,虽然实验班学生成绩比对照班学生要高,但未必是从与改革设想一致的执行方案中得来,有时甚至恰好是改革设想贯彻得“不彻底”的负向结果,这个问题是令人沉思的。记得瑞典一位教育家胡森教授在我国的一次教育改革学术讨论会上曾经说过:要进行一项改革,第一,必须进行试点计划,以便能评价改革实验的可行性和改革方案的合理性;第二,应当尽可能早地先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第三,应该系统地组织关于学校改革实验设想有关问题的讨论,统一认识,争取与改革有关的人都参与改革。这些意见是很有见地的,特别是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因为在我们所接触的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著名学者皮亚杰再三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事实上,教育学里令人感到最痛心的困难就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一般地讲,我们愈是要改进我们的学校工作,教师的任务就愈重,愈是教学效果好的方法就愈难以应用。我们经常发现,今天的教师(优秀教师例外)仍用最古老的教育方法去教最先进的课程(如《现代小学数学》)。大家对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性谈论得很多,但对发展完善教师的教育思维,却谈之甚少。事实上,如果教师的教育思维零散无序,那么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师资素质的优劣乃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实验工作中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