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很重要一环,就是要不断深入领会掌握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本文从适应论、特色论、发展论、效益论和改革论等五个方面,就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探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 邓小平 教育思想 适应 特色 发展 效益 改革

      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并亲自抓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本文拟就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学习并探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适应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是邓小平考察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①“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看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②

      “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已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受制于并促其经济发展,适应具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即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在当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谁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邓小平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③而发展科技事业的基础在教育。对此,邓小平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基础地位:第一,“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④第二,“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第三,“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⑤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既是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又是对教育活动的各项规定,要求教育在按照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地充分发挥自身的全面功能,去适应“四化”建设的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服务。

      从“适应论”出发,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早在1952年10月,担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的邓小平,在代中央起草的关于教育部的综合报告的批语中,就提出了“教育计划要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配合起来”。⑥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讲到:“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⑦邓小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学校内部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部门,从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整个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这不仅纠正了以往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的“左”或“右”的失误,而且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自1979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的教育调整和改革,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诸如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普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互相渗透;实施“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并且正在指导着我们去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为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入新的活力。所有这些,无不在显示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适应论”的伟大的实践意义。

      二、特色论。邓小平教育思想既立于当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前列,又具有鲜明而浓烈的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而形成的“中国自己模式”的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色是:第一,“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⑧“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⑨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放在第一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0)“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思潮的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那就一切都谈不上。”(11)“对于造成思想混乱的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也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且要抓到底。”(12)学校应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强阵地。第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13)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任务。“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正是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极为概括通俗的语言,反映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既要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于首位,又要寓思想工作于文化建设之中,做到又红又专,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文化素质并重,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既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所提出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第四,“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4)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1980年的《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他对这个重要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15)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如下基本形式、途径来实现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必须的: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落实教育方针;2、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3、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学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