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克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求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真正肩负起并完成好时代赋予的这一伟大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

      一、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但继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创新。形而上学的继承观念还会妨碍创新。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我国可谓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思想、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等。

      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弊端,现有的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作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这种教育的着眼点不是培养创新人才。杨振宁教授曾对中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演绎法作过精辟分析。他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李政道教授寄语中国年轻学子说:“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丁肇中教授针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指出: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科学家都不是年年考第一的好学生。我自己更不曾考过第一名,小时候父母不管我,让我自己发展。李远哲教授对台湾的教育提出尖锐的批评:“台湾的教育其实不是教育,而是在做训练的工作,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没有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知识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崔琦教授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他打了一个比喻,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

      我们的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继承性教育制度。首先,它迫使学生按标准答案背书,不能有任何的发挥。其次,是一次考试定终身,不给青年人多次选择的机会。第三,考试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仅是笔试,不利于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都有深造的机会。

      很显然,不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当然,这种转变和改革,并非要把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统统丢掉,空中楼阁似地去构造一个创新性教育,而是要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下面的改革,是目前教育界所着力推行的。

      改革过于“大一统”的教学制度,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实行学分制、选科制、主辅修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克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选拔方法、评价标准、考试机会、入学方式多元化。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加强学校与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推行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模式,精简教学内容,重视小班教学和个别辅导活动,加强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例如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实习课、大作业,把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等。加强师生联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二、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

      实行这个转变的实质,是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分割知识教育,转到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体化知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要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在古代社会,人们是把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认识的。到了近代社会,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以分化研究为主的阶段。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认识则由以分化为主进行确定性研究的时期,逐步进入到以整体化为主进行具体的、不确定性研究的阶段。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学科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交叉日益加剧。如何以有限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无限增长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