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观

——兼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传统人力资源开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萧鸣政(1957—),男,江西泰和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875 温云云(1961—),女,江西赣州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 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重新审视素质教育问题,并与以前就教育而教育的研究相比,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既担负着发展教育的功能又担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小学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开发工程;要尽快建立人才测评的科学机制,实行教培用酬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把学校教育纳入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中来,使学校教育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发展等功能得以真正实现。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00)05—0080—06

      素质教育一般认为是一种就业前的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而人力资源一般认为是就业后的事情,一般人们很少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考虑。实际上个别有识之士已经认识教育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奠基工程,是人力资源的第一次开发。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当前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素质教育不要与应试教育相对立

      什么是素质教育,虽然众说不一,但比较权威的解释认为,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相对立的,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1]。 这种解释与观点也为绝大多数的学者与教师所接受,也是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推行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纲领。然而这种解释有些地方似乎值得商榷:其一,学校教育是否只限发展而非选拔;其二,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是否非素质教育。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事实显然要对其予以否定。我们国家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中与大学只能允许少数人进入,尤其进入大学和研究生学习的人数就更少了。如此看来,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目前都肩负着选拔的重任,国家将要启动的全国1000所高中示范校(北京市大约30所),其教育的选拔功能可能将重于发展功能,因为将来人们评价这些学校的重要指标仍然是看它的升学率,这部分学校无论怎样管理,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必然是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相互区别开来送上不同层次的大学为己任。如果这些学校不以升学教育为特点,它们就失去存在的价值。至于其它一般高中,虽然它们升学教育的力量不如示范校,学生中能选出上大学的人不如示范校多,但是它们仍然不甘落后,会积极努力,尽可能争取多从广大学生中选拔一些人上大学,争不到全国示范校,争取到地方示范校也可以,再从地方示范校慢慢与全国示范校竞争。

      再说初中学校,虽然要求与示范校的高中脱钩,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扶持薄弱校建设,学生实行就近入学,以缩小与拉平校际差异,实际上这种拉平与缩小差异的做法更会激起校际之间的相互竞争,因为初三升高中要进行统考,学生可以择校,优等生进入示范校,二流生进入一般校或职业高中,三流生将被淘汰。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三之后能上示范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顺利进入大学深造。家长的这种要求与希望将迫使任何一所初中学校追求升入示范校的人数与比例。由于薄弱校得到大力扶持,校际之间的差异缩小,办学条件与实力相当,因此初中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会比今天更趋激烈。初中教育将仍然是选拔学生进入级别不同的高级中学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没有普及之前,学校的选拔功能依然存在,选拔功能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就依然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如果把素质教育看作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那么同一学校就难以同时存在不相容的两种教育,最后我们只能说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而其它阶段的教育将很可能还是应试教育。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解释中,似乎只把素质教育限于基础教育之中,而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与专业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因为基础教育的通常解释是指普通中小学教育。这样就产生了文中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是否非素质教育?对于这个问题,理论与事实也将要予以否定。众所周知,终身教育的观念早已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每个人的教育并不是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完成而结束,大多数人不再认为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将是自己最后一次教育机会,并由此去为任何专业或职业选择课程。因此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也并不只限于提高职业能力,而是要教育人们怎样做好一个父母与公民,怎样以艺术的方式进行消费与生产,怎样正确地理解世界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2](P2-3)。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应该说它们至多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仍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从大学生与中专生或职高学生毕业后求职的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也并非自己所学的专业,许多学生一生中要变换好几种职业,尤其在当前或今后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求下,中等或高等教育更不应该成为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比较宽泛的职业素质教育。因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长期性与相对市场需要的滞后性,决定着学校教育永远难以满足现实社会瞬息万变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永远是一条难以填平的鸿沟。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在所难免,而且许多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管理专家与学者也并非出自自己所学的专业。因此在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江泽民主席提出, 高等学府尤其是象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校要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我们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与明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要以培养职业素质与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意义非常明确。我国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也一再强调,作为步入社会工作而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学习应伴随人的一生,学校主要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P219 )因此就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来解释什么是素质教育,难以走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迷谷,难以走出素质教育即为中小学教育的误区。有些人总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为职业生活准备的专业教育,因此专业越分越细,教育越来越专,最后有的专业大量学生分不出去,有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力资源论的角度来分析与问答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