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949(2000)04—0112—03 扬弃升学意义的“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着力素质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亦即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应试教育”的特征、弊端及其根源 多年来,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只靠白卷和手上的老茧就可以上大学的历史结束后,人们由对上述年代的极度反感而转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大学生就被誉为“天之骄子”,从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大约都会想起当年考取大学的人们的那种被人由衷赞扬和注目的景象。进而,考上大学就成了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企盼和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愿望。这原无可厚非。但同时,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以它们升学率的高低划分为重点学校或普通学校,并且和它们的政治声誉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加之中国目前人口多、考生多、大学少、就业难的实际状况,使得大家都费尽心机挤向大学门。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客观地讲,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例如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牢固、扎实,同时这样的教育也确实给不少学生和家长以压力,迫使他们将大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进而也确实在压力下学到了知识等等。但我们更要看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只有这样才可能改革、奋起,才可能思索中国教育发展的前途,才可能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指以升学考试作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体制。可以说“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主体为自身创造出客体,客体反过来控制、主宰、支配主体的东西。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中,考试是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被创造出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本身不应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对于应试教育,李岚清同志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一是只面向少数学生;二是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统统围绕考试转。“应试教育”阻碍了人的和谐与充分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考试,只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了考试,只重视“尖子”学生,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尤其对一些偶尔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去帮助而是将其放弃。曾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在会上老师不是给家长讲如何配合学校搞好教育,而是公布后十名同学名单,并限定时间转学,因为这些学生影响升学率。总之,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只重视考试成绩、轻运用能力;重条条框框,循规蹈矩,轻开拓创新。最终培养出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适应不了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也担负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很显然,此种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否则,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因此而被束缚。 究其原因,只所以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和我们的评价体系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在“应试教育”情况下,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大多是以他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最终以学历的高低,是否考了大学作为标准,而人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倒被放在了第二位;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基于它的升学率进行。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对象上,只看到学生,而忽视教师和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只重视定量评价,而忽略了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只能产生“应试教育”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必须打破现行评价体系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建立一种新型的、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此为杠杆去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开拓性人才的出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考试制度。考试只是考评的一种形式,而且,考试本身是“中性”的,无优劣之分,即便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仍然需要这种手段,只是与“应试教育”不同,不能将其作为教育目的。 二、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行基础教育。它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素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首先,它具有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落伍,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进步。新的世纪是靠高科技、高素质才能谋取大发展的世纪,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它具有全面性。不仅强调智育,而且强调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等。既锻炼意志,又锻炼能力,使新的一代人适应竞争、创新的社会环境,使新的一代成为中国在新世纪里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坚力量。第三,它具有灵活性。素质教育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创造、主动地探索,避免了“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样才能适应多姿多彩、复杂多变的社会。总之,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被世界各国公认是扎实的。但同时,也有一些看法认为中国人只会“学”,不会“创”,“中国人创新能力差”,“思想方法保守”,“中国人的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速度特别慢”等等。这当然具有偏颇性。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教育的弊端所在。“人才”是一个美丽的皇冠,谁都愿意拥有它。而要得到它,就必须要被现行的评价体系认可,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对人才的最主要评价指数就是分数,就是是否考上了大学、学历有多高。正如高考看总分一样,只注重智能评价、卷面评价,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评价不够,因而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弊端。有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被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约束得循规守矩,其创新精神被抹杀,也有许多有特长、个性的学生由于高考总分不高而不被认为是人才因而不能进到梦寐以求的大学中去深造,因而失去了发挥其才能的良好机会。有位科学家曾经形象地描绘现行评价体系:“如果吴晗或钱钟书现在参加高考,十有八九会因为分数低而上不了大学,而何况上清华大学。”所以要提高全民素质,要培养创新精神,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