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明德(1949—),男,广西浦北县人,钦州师专教科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科所,广西 钦州 535000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与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使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造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359(2000)04—0100—03

      当前,素质教育不仅已为国人所共识,而且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同时,随着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全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从而使创造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曾有学者提出,“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 究竟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异同?二者的关系怎样?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

      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教育。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看,创造教育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守成教育”模式,直接而又集中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对素质教育实施目标、途径和方法,在更深层而和更高层次上的有益探索。从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看,创造教育加速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新时代的呼唤。

      创造教育源远流长,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日臻完善而严谨的体系。其基本体系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造活动课、训练课、隐性课为辅助,学校创造教育与社会创造教育、家庭创造教育有机结合,构成大创造教育的格局。创造教育的基本要义有四:一是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坚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对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必须坚持个性;三是坚信在人的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的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四是坚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2]。

      素质教育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几种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教育变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大统一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二是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4]。三是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虚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最关键要求。

      二

      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与方法途径。

      首先,创造教育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一是创造教育能整合知识型教育,因为要创造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知识根本谈不上创造。知识不仅能够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许多创造不过是已有知识的变形、整合、移植),而且能够启迪人的创造灵感。但是创造教育又不能仅仅满足知识型教育,因为它不是以获得知识为最高与最终目的,而是以创造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创造教育也能整合智能教育。有关研究表明,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5]。可见,要实施创造教育, 要培养创造能力,就不能忽视学生智能水平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但开发一般智能也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它只是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也决不会倒退到智能教育阶段,创造教育只是将其合理部分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三是创造教育的实施必然促进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到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6], 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同步性。甚至可以说,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就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过程。总之,创造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人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而人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创造教育可以使学生既能获得学习的实际知识,又能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精神素养。知识型教育与智能型教育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些实际知识、技能,完成特定的智能作业和学习任务,但往往是以牺牲整个精神世界为代价的。它们往往是在学生获得实际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将学生变成心理畸形的人或精神残缺的人。而如果笼统地谈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又可能使学生陷入无实际知识与技能的误区,这样,即便学生的精神境界暂时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也无法持久与深入。而创造教育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又可以使其整个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为创造教育既包括教育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也包括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包括使学生创造性地生活,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创造性地对待和建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创造人格的塑造。

      三

      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与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造教育。这是因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