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创造学家韦斯伯格说:“实质上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开展创造教育,关键是营造一个符合21世纪教育特点的、全新的、宽松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环境和氛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主要包括课堂、班级、校园、家庭、社会五个方面。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的课堂环境 开发创造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开展创造教育,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应该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坚决摒弃知识本位教学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寻找创造教育的生发点、结合点,使课堂教学堂堂都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二要制定主体课堂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时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三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评价,注重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乐于创造。四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造学科教学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用心运筹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策略,教学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 二、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班级环境 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教室文化氛围,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风貌是学生创造志趣、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班集体中,要做到师生之间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让“爱”的气息弥漫在教室内外。在班集体中,既要教育学生尊重集体意志,执行集体决议,遵守集体纪律,热心集体公务;又允许学生别出心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个人个性特长,鼓励个人脱颖而出,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自我教育是班级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班集体中,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人人做班级的主人,给每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思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的班、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审美、个性品质、创新意识、能力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要特别注意利用主题班、队会的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形式多样等优势,让学生充分显示创造力,让学生的综合智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三、营造有利于创造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造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二是制度文化环境,三是精神文化环境。 (一)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表层面,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实施创造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如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创造教育的校魂、校风、校训;校门口建起富有创造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校园内树立有关创新及创造的名人名言语录牌;校园甬路两侧设置写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字样的路灯、灯箱;教学楼走廊和教室里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化名人的画像和科学名言录;等等,都会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环境 制度文化是校园环境的中层面,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制度保证,是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领导班子,选拔和培养一位创造型校长和一大批创造型教师,构建有利于创造教育实施的评估机制,等等。 (三)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造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创造教育的精神动力,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隐性课程。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过程中洗礼,在参与中创造;这就需要建立领导与领导、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师德、师魂、师艺、师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师德,浇铸可敬的师魂,训练精湛的师艺,倡导良好的师风,营造全校上下和谐民主,奋力竞争,共同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家庭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在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综观大量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创新,而他们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都是从小开发和培养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家庭教育的成功。这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