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的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教风和学风,严重影响着育德的实效,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纯洁性以及信仰、理想、生活道德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学校德育在多元文化冲突的现代道德环境中,与潜隐性德育、逆反的德育并存的事实,则深刻地表明德育迷失了其赖以生存的求是精神。真正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从实质上而不只是形式上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不仅德育之德的内容选择、德育之育的策略探索都需要正视事实、锐意求是,而且必须百倍关注育德者的自身人格的求是品质。 我们的学校德育尽管不乏形式上的重视甚至也创造了繁荣,但它在实质上却不尽人意甚至贫乏,很显然,问题的结症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学校德育中求是精神的失落 毛泽东同志曾通俗地解释过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性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478.)毛泽东同志是在批判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批判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的前提下作出这一解释的。他曾具体地描述过当时的不良教风:“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475.)也曾具体地辨析过两种不同的教育者:“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并且辛辣地批判他们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说他们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477.)这是历史的批判,但是,却又恰恰言中了时下失落了求是精神的学校德育。 可以认为,时下的学校德育,依然“不引导学生研究”,而且,还在把德育疏离于生活。育德者们尽管也试图逐步淡化“做研究工作”和“做实际工作”的区别,或者试图让自身素质规格的理论与实际“统一”,然而,这种统一的实质却依然令人担忧。有些缺乏实践经历的研究者,摆脱不了书斋里读来的、不能体悟其与时俱进品质、不能对其进行“运动的抽象”的理论局限性,试图让中国活生生的受教育者们削足适履,难免不显示出头重脚轻的毛病来;而那些在实质上并没有认真“讲学习”的、不具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者,则只能维持陈旧的德育经验,凭借权势权威试图驾驭现代德育,这自然遮掩不住根底浅的素质缺憾。因此,求是精神的失落也就在所难免: 1.人们在执着的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素质教育的事实面前,在德育工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疲软乏能的事实面前,却依然不能尊重事实、有的放夭地改造事实,反而不顾受育者的心理逆反、行为淡漠,依然顾我地空谈加强德育,而且还自欺欺人地标榜德育的一些虚假成效。其实,从育德者的较普遍的理念态度来分析,时下的学校德育虽然换了些内容、改了些方式,但是“换药没换汤”的因循守旧本质并没有多大改变,他们对复杂道德环境对学生发生着深刻影响的事实仿佛置若罔闻,这造成师生各自的道德人格两重性,师生间的道德对话则是讲假话讲套话心照不宣。 2.人们改造学校德育,没能花费足够的心血来研究学生们的品德心理、发展心理,也没能以同样态度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与中国普遍的现实情况,由此,即使有了适应发展的道德内容,却依然寻不到适合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的德育方法或有效策略。其实,我们有许多见诸媒体的德育成功的报导,在追寻的事实印证中都会出现大相径庭的另外一些东西,人们以数量化的、所谓科学评估的、所谓实证的办法提供的事实,往往只是道德行为的、现象的,却未必就是德性和人格。 3.身教、人格之教,这是德育求是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它却至念也没能在育德者中确立起不可替代的育德价值来。而实际上,育德者的德性行为事实是德育的根本,如果我们承认教育之最大失误是德育的话,那么有理由认为德育的最大失误是育德者的自身德性及人格成长。其实,人们是否以主观愿望去“求”,这里的“是”都是存在的事实,然而在现实德育中,育的重心却总被幼稚地孤立地定位于受育者,而不同时是育德者,这正是一个普遍性的误识,这是没能领悟“其身正,不令而行”、“正人先正己”的真理。 二、德育求是:超越形式关注实质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290.)类似的话他还说过多次,而谁都清楚,他一向最重视政治思想工作、重视教育,但他依然以坦荡的革命家的胸襟实事求是地谈失误、谈薄弱,这说明他尊重事实。比较来看,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讲加强与改进的口号多、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多,而且充斥着溢美之辞的自我评价也多,而面对学生中发生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多元、品德障碍、人际疏离等问题,一些德育理论家们和实践家们却依然不敢正视失误承认薄弱。因此,仅就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来说,就必须首先坚持求是精神,关注加强与改进德育的实质,而不只是加强与改进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