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3—0080—07 在日常甚至学术语言中,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经常是混同使用的,但严格说来,两者是有区别的。教育观念指的是主体对实存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认识要受认识对象“实然状态”的规定与制约。而教育理念指的则是主体对未来教育发展或教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望,这种期望常受认识主体“应然判断”的限制与制衡。虽然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分属“事实”与“价值”两个不同范畴,但两者并非毫不相干。实际上,任何现代的教育理念都是基于教育事实又超越教育事实的。出于上述考虑,本文把讨论的中心聚焦在教育理念上。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状态。所以,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现实意义重大。 一、教育理念的层面与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教育理念是一个总体性的称谓,概指一切关于教育问题的理念体系。宏观的教育理念泛指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理念,如教育产业观、教育先行观、教育结构观和教育效益观等;微观的教育理念则泛指关于教育过程问题的理念,如教育目的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对象观和教育课程观等。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微观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本文重点从微观的角度,选择三个方面要求教师教育理念实现现代化。 (一)个性全面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严格说来,“个人全面发展”概念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1]。在笔者看来, 马克思提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能超越这种历史背景去理解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否则不仅会人为地扼杀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时代性,而且会丧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超越性。马克思提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背景有二:一是当时只有一少部分特权阶层有权接受文化教育,而广大的劳苦大众只能参加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与教育的分离直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二是深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内部,由于受过细分工的制约,每个人都终生地从事一种职业,成为整个机器的一个部件,从而造成人的全部潜能一部分过度畸形发展而另一部分人为闲置荒废的片面发展局面。所以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可见马克思是在“有的人受教育,有的人受不到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中每个人”视界内提出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智力”和“体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与“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在后马克思时代的今天,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仅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受国家法律强制和保障的义务教育,而且正在向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凸显出来的是后马克思时代的“每个人的特殊性”的问题,亦即个性全面发展问题,它是我国教育目的现代化的方向,自然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采取的是划一化、模式化、批量化和非人性化的机器生产模式,把人才的培养当成了标准件的生产,泯灭了人的个性。所以,“个性全面发展”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一次深化。 何谓个性(personality)? 在教育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心理学的概念,泛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对教育学来说是不合适的,因为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既定性的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的过程,更不是在特定社会条件限制下的生成过程。在我看来,教育学中的个性,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体人性的丰富性,即个体具有多种发展向度和深度的可能,它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二是个体人性的差异性,即个体在心智潜能与文化空间上的特殊性,它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特性与概貌;三是个体人性的主动性,即个体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方向的本性,这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四是个体人性的社会性,即个体具有在发展内容与力度上的社会制约特性,它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基于以上对个性的理解,所谓个性全面发展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方面发展。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品德、美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从心理结构上看,它指人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即使对人身心的某一个方面,也要作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以智力为例,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就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字、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个人内在和自然智能[2]。 如果我们对全面发展仅作简单化的理解,那么个体人性的丰富性就会被扼杀,就会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造成片面发展,泯灭个性。 2.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要致力于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避免分裂与冲突。在教育实践界,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误会,一是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另一是把全面发展理解成各方面的独自甚至分裂地发展,而不是和谐地发展。和谐,意味着多样性的统一,意味着有机整合。这种统一与整合,表征着一种秩序性,也即古希腊教育家所张扬的“身心既美且善”。和谐发展既体现了对人之潜能多样性的尊重,又表达了对个体内在完整性的关怀,如果没有了和谐发展,结果只会造成人格的分裂,而不会培养个性完满且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