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重于结论,智慧高于知识

——教育改革断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先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学习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需要怎样变革,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为国家的富强提供人才的保障、国民素质的保障?这不但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所有关心民族命运的人们所关切的。近20年来,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了巨大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没有误区。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体制、学校设置和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等等方面,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则有待于相应的理论探讨的深入。

      有人把现时代称为数字化时代,数字模拟是人类在语言文字之后创造的又一媒介,其重要性不亚于语言文字。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覆盖面飞速地扩展,使地球显得越来越小。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足不出户而能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已经不再是神话和幻想,而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媒介的变革给教育的变革带来新的手段、新的契机。能否充分地、有效地运用数字化媒介,是教育能否现代化,能否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前提。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正在规划和推行远程教育,就是运用数字化媒介改进教育的一项措施。当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看到、听到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的讲授,可以从网络上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提出疑问并且及时得到解答,这就对千千万万第一线教师构成严峻的挑战。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不改变是不行了。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进入学校学习叫做读书。读书,阅读文字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方式。进入现代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图画在课本中间,在普及型出版物中间,占到日益增多的比重,于是,人们说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很快就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数字化媒介中,文字、声音和图像的信息,统统由“0”和“1”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彼此很容易相互转换。接受者“读”到的,不限于文字符号,不限于静态图形,而是可视可听的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文化生活,学习活动的视觉化,是当今世界一大趋势。它开拓着广阔天地,也带来新的问题。学习者眼界广阔性与思维深刻性的矛盾,信息传输快速性、适时性与接受者认识的从众性、浅薄性的矛盾突出起来。信息之流有如长江大河,滔滔汩汩奔泻,相当数量的接受者成为信息流上的漂浮物,抛失了主动性。沉溺于视觉信息源(电视、网络),甚至难以须臾离开,成为时代流行病。这样的人成了容器人,他的头脑被过量的信息盘踞,创造力和创造欲显著降低。在大众传媒中间,甚至在文学活动中间,复制掩盖独创,文化消费替代审美鉴赏。文化快餐正悄悄地改变着青少年的接受口味,影响着他们的接受能力。我们高度重视数字化媒介的意义和力量,重视它对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就不能不思索,如何避免、减轻它的负面效应。以下几点,似可着重考虑。

      首先,结论和方法的关系。任何一门课程,都会要求学生记住若干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浓缩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记忆性内容永远不可缺少。但较之过去,记忆性内容的重要性必定减弱。老一辈学者每能随口说出某段文字出于何书,载于何卷;在电子出版物大量问世,检索功能越来越强的今天,这种记忆的必要性降低了。置身庞杂的信息之林,选择能力、鉴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转换能力、综合能力,成为更加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德国文学理论家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只手握着真理的结论,另一只手握着获得结论的方法,让我选取其中一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方法。今天,信息的贮存、传播、提取的技术,比莱辛所处的时代,不知高出多少倍,方法当然就更加可贵,更加重要。达到同一结论的方法常常不只一种,而是有多种。每一个个体,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创造合适的方法。针对学生特有的个性、素质,指导他采用适当的方法,逐步养成个性化的方法论思想,善于从独特的角度观察对象,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这方面,身边的教师比之远方的不直接见面的教师,比之教学软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其次,开发智力与培育情感的关系。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教育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场所,还是培育健康情感的园囿。求知活动本身就需要情感的伴随和支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好而要学,简直是服苦役。为了应考而勉强填塞知识,导致学生厌学、畏学,一旦考试结束,立刻抛开。在求知之外,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人性全面地舒展,健全地发育。好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放在重要的首要的地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要引导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热爱人类。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反复教导学生“爱人”,“泛爱众”,我们还能不重视培育学生的爱心吗?视觉信息的泛滥却在导致青少年孤独化的倾向,长久地独对荧屏,障碍着学生接触大自然,更障碍着学生与同学、与老师、与家人的交流。情感弱化,情感钝化,不善于体会别人的情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走向人格畸变。所谓情感,乃是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情感是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教师情感的感染,有时比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得益更大。藤野严九郎讲授的解剖学知识,鲁迅忘掉了许多,而他期盼、关注的目光,却始终鼓舞着鲁迅。单靠数字化媒介,不能培育健康、丰富的情感,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情感交流,是网络无法替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