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认真编制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

作 者:

作者简介:
纪宝成,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摘要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原文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内容提要:

编制教育事业计划和规划,▲要从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所负的特殊的历史任务角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要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努力体现“高、深、新、实”;▲要防止乱提口号和追风攀比两种倾向,反对拍脑袋和浮躁心态;▲要搞清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才是发展的完整内涵,缺一不可;▲要明确主攻方向是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同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不能搞片面性;▲要牢固树立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观念,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知识产业的观念;▲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那种只是热衷于不顾条件地在规模上盲目扩张的倾向是危险的,要避免留下大的后遗症。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关于计划和规划的编制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编制好“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十五”计划的重要性,源于教育的重要性,源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科技革命、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教育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江总书记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讲到:当今世界, 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教育对21世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据有关专家研究,石器时代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每一万年增长1%到2%,基本上是停滞的;公元前2000年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和铁器,这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每100年增长4%;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760年以后约200 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由手工生产发展到机器大生产,这个时期每年的增长速度是每年1.5%到3%;1950年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工具由机器自动化进一步发展为智能自动化,进入了科技生产力阶段,这时每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4%到5%。专家的研究成果说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看,越是具有人才和知识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这恐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资源和投入的状况依然在很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人才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知识和人才源于教育。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也在继续前进,并不是在等我们。发展经济学有一种战略,叫追赶型发展战略。这不是一般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这种战略是说,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并且已经在知识和人才领域竞争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我们就必须实施高水平、高起点的发展战略,这就叫追赶型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比一般的发展战略要强烈得多。我们实施这种发展战略,就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江总书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是千真万确的,完全符合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情况。我们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应该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我们应当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规划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特殊的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这可以用三句话来归纳,第一句话,“十五”规划是我们实施邓小平同志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空前密切。所有这一切,都使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必然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第二句话,“十五”规划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在这个条件下制定,也将要在这个条件下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计划的编制问题,要考虑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在新的条件下,我们的计划如何进行编制,如何来实施?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依然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规划编制工作就很难做好。第三句话,“十五”规划是新世纪、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对于21世纪来说,这个规划具有奠基作用。我们怎样把上一个世纪的任务延续下来,使我们国家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开始的时候,迈出坚实的步伐,对于今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认识“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规划编制工作中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这项工作做好。

      其次,关于“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和计划本身的要求。

      (一)我们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应该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为指导,以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的重要决定、重要文件为依据,使之一脉相承。我们编制规划时还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及“宁可速度放慢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思想为指导。江总书记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讲到,教育是一个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是一种先导性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他在交大100 周年校庆时讲过两个全面: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规划本身有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一是基本判断,二是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三是战略措施。我们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一定要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判断极其重要,对我们教育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宏观环境,在整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当中所处的地位,教育的现状以及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景,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基本的判断。不把这些判断清楚,我们的规划就无法制定好。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是零增长,或者是1%、2%的低速度增长,对教育是一种要求;如果是7%、8%的增长速度,则又是一种要求。再如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如果认为科学技术未来10年或者是多少年之内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这对教育的要求又不一样;网络经济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又是一种情况。所以基本判断非常重要,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各个省区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当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对教育本身的判断应该是两句话,一是成绩很大,二是差距很大。成绩和差距表现在哪里,我们要把它找出来,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规划的第二个要素是战略重点和奋斗目标。我们的战略重点究竟是什么,全国应当怎样考虑,各个省市区又应当怎样考虑,这里面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第三个要素是战略措施。也就是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制定的目标。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基本判断要准,我们确定的战略重点和奋斗目标要准,我们提出的战略措施要切实可行。

      (三)我们编制“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做到“高、深、新、实”。所谓“高”,主要是体现这个中长期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方向性。应当胸怀全局,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迎接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高度,从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高度来认识和规划我们“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使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所谓“高”,就是江泽民总书记讲的,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从这些方面来认识,才能做到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所谓“深”,就是要深入地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要深入地研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讲,所谓深就是透,研究要到位,要把历史、现状、趋势、重点、难点、热点等方方面面吃透、吃准,要功夫到家,不能似是而非。什么是产业化都还没搞清楚就说要大搞产业化,什么是民办教育有的也不甚了了,你问他民办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他说就是高收费,这不荒唐吗?如果对这些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就开始炒作起来了,见风就是雨,并把此风带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工作上来,问题就大了。把问题研究透,这个要求非常重要。所谓“新”,总的讲就是要解放思想,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目标,新的措施,连我们规划的体例和文风都要求新。要有创新的思路。所谓“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目标要实、措施要实,要切实可行,力求实效。如果没有“实”这一条,那规划就真的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就起不到行动纲领的作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