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ffeler )认为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教育术语作为学术语言有着较为清晰的涵义和明确的规定;教育口号一般是非系统化的,在表述方式上也不严谨;教育隐喻则是借助于类似、对比和相近来论述问题。国内也有学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教育口号往往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但同时它又最常被教育实践者所引用(注:郑金洲:《教育口号辨析》,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12期。)。换言之,教育口号既是一种“权力性话语”,又是一种“公共话语”。鉴于此,我们不妨认为教育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一座桥梁,其一端是提出教育口号的政府或权威,另一端是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个个人。本文试图从(1)教育口号是如何产生的?(2)教育口号是如何传递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的?即教育口号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来分析教育口号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 一般来说,教育口号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国家、地方的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的言论;有关领导的言论。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规、政策是教育口号的一个重要来源。以“素质教育”为例,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八十年代后期,而它作为一个口号在全国不胫而走却是我国1993年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后的事。《纲要》第七条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随着此法令的宣传贯彻。全国掀起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讨论的热潮,至于各种响应“素质教育”口号的教改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教育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的言论也是构成教育口号的一个重要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等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曾产生过并还在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育口号就是其影响的重要载体之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句口号流传到了世界各国,向各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传递了国际教育权威机构的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口号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家有关领导人的言论。例如“电子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就是直接取材于邓小平同志1984年观看上海市少年宫计算机表演时的讲话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1978—1981年计算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而在1984—1986年的两年时间却形成全国计算机教育热(注:中央教科所张杰夫:《计算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探讨》,《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这其中固然有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但教育口号所起的催化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一个具体的教育口号的形成还受到了“口号”这一特定语言形式的制约。首先它必须遵循“简练明确”的原则,其次应能有效地发挥“鼓动作用”。因此教育口号的语言一方面要高度概括、旗帜鲜明,另一方面又要生动活泼,具有人们喜闻乐诵的形式如对称、押韵等。总之,它要求用寥寥数语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权威言论或是有关领导的言论往往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因此一个具体的教育口号形成过程中,总会按口号语言的要求对原始材料进行剪裁,或分解或组合或变更等等,不一而足。它有可能使教育口号表现出简单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二 如前所述,教育口号的两端,一边连接的是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另一边连接的是参与教育实践的个人。考察教育口号在二者间的传播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口号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传播学研究认为完整的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组成:谁(Who), 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On What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个研究领域从开始形成至今人们分别从政治学、宣传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五个要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传播过程模型。我们可以借助其中较有影响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型来分析教育口号的传播过程。此模型是韦斯特利(B.H.Westley)和麦克莱恩( M. S.Maclean)于1957年在《传播研究的概念模型》一文中提出的。 如下图(注:转引自张祖忻编著:《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73页。):
模型中传播者直接选择X[,1],X[,2],X[,3],X[,4]四种事物经过组织与解释之后,以各种符号传播给“把关人”,其传播内容为X',“把关人”以自己的理解,加上它自身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和选择,综合成新的传播内容X”,以一定的符号经由媒体传递给受众。 由于多数情况下传播活动总是一个双向过程,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在模型中还考虑到了受众的反馈——受众将自己的反应传递给把关人和原传播者,把关人也将反应传递给传播者,传播者和把关人都经常会把所得到的反应(图中的f[,ca]、f[,ba]、f[,cb])作为选择、调整传播内容的部分依据,从这个模型当中我们不难窥见教育口号与其它言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