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金洲,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创新性人才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创新思维是否等同于发散思维;创新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改革以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字号: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潮,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与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拟对以下问题谈谈自已的初步思考。

      一 创新性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指向性的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论述不一。汇总有关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这样一些特征:

      1 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其中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很快就能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待一个问题,他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找一种新的方法(思路)去解决?”“为什么不去发明一种新技术(设备)来处理这一问题?”二是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如可以在一道试题中找到隐含着的不同问题。

      2 观念的高度流畅性(多样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观念或较多想法。例如,吉尔福特(J.P.Guilford)曾就此进行过这样一个测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各种物体的名称,如圆的东西,红的东西或可以吃的东西等;另一项测验是给学生一幅画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列出一系列恰当的名称。

      3 思维的灵活性

      指其往往可以轻易地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例如,让学生在时间3分内尽可能多地写出砖块的用途, 那些能够突破砖块只用于建筑这样一个思维定势的学生,往往能写出更多一些的用途。

      4 认识的新颖性

      经常能够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根据学生作出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检查出新颖性的程度和水平。

      5 智商在中常以上

      不少研究表明,智商与创新能力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智商低的人在创造性能力方面肯定是低的。但智商高的人,几乎分布在创造性才能整个变动范围的任何一个点上。如果智商低于110, 那这个人看来就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才能高的人。同样,智商看来是言语创造性才能高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创造性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的人,但几乎不会有创造性能力得到超前发挥的人。”[1] 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新性人才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必要条件。

      6 人格特征显明

      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期待取得成功;心理健康,但焦虑水平可能高于其他人;对某一或某些事物非常专注,有较强的恒心;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能不太突出;性别意识和角色不明显,不囿于固定的性别程式。

      7 豁达的态度

      容忍出现错误,不苛刻;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容忍不明晰的问题或模糊的事物存在。他们一般对细节和事实不太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事物和概括化的认识兴趣浓郁。

      二 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西方多年来主要采用的是技能训练的方法,我国在80年代中期也出现过思维训练之类的做法。在这种做法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假设:创新能力或创造性,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如同其他一些如游泳、射击技能一样,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或提高。

      如果按照这种想法,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通过思维训练也就可以做到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可有可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新的累赘。其实不然,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的能力。就知识与能力来讲,两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从知识形态上看,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创新在内容上总是为原有的知识所制约。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都能够成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心理学家将创新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成这样两句互相矛盾的话:“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越大。”[2]实际上,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 而非实在的。从不同方面来理解,意义不同。一方面,为了解决一个困难或一个问题,一个人必须要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他对这个问题了解得越多,就越有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知识也可能具有局限性,如果在一个问题的传统的意义上受到过多的训练,就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碍一个人认识那些新颖性的意义,从而不能创见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关键是我们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学习的是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质量?质量高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料与土壤,反之,质量低的知识也许会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羁绊。

      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呢?

      1 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这类知识具有稳定的组织方式,虽然它对思维也起着一定的定势作用,但同时也起着使思维经济化的积极作用。人们在思考复杂的问题时,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展开多种平行的信息加工活动。但记忆能力总是有限的,使得人同时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主体最经济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对某些过程给以尽可能少的注意,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减轻了思维负担,缩小了思维的搜索范围,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