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教育的第一要素

作 者:
沙蕙 

作者简介:
沙蕙 北京101中学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这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体例、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他们是什么?他们怎么样?他们为什么是这样或者那样?当我们研讨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思维时,惟独没有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们真正的所思所想、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当孩子出事了,我们才终于发现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乏对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和真实的理解。鲁迅先生说,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

      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首先要耐心地倾听。倾听的目的是让他们倾诉。因此倾听必须是面对面,心贴着心的主动的行为,而绝不能是自上而下的关照。孩子是天性单纯的,但并不是头脑简单的。尤其是类似徐某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是丰富而细致、脆弱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被体察、被理解、被呵护。当他们面对压力感到孤立无援、不知所措时,我们却未觉察,并做出防犯,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使我想起孩子们常爱引用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用在徐某身上,令人备感沉重。

      为避免孩子“离心离德”,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家长必须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直白,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性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几个误区:

      其一,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生了他,便占有他的身体,一切行动要听家长指挥;养了他,便占有他的思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作选择、作判断。徐某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典型。这种“施恩式”“买卖式”的思想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意识深处却是根深蒂固的。其二,对孩子的培养重视言教轻视身教,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的情感世界荒芜成为沙漠,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专家早就告诫我们:“如果家庭教育不当而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就会逐渐积累以至到了青春发育期开始仍在各种不良社会性刺激的影响下,而酿成自身难以改变的行为异常、精神障碍甚至心理变态。”徐某母亲以及一些中国学生的家长的教育失误正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分数真的是学生的命根儿?难道孩子成不了龙就只能变了虫?难道中考、高考的指挥棒真有这样的魔力,让父母与子女本是最浓的血缘关系变成你死我活的仇敌关系?其三,徐某事件还暴露了一个“准单亲家庭”问题。由于徐某的父亲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某基本上是在母亲的照料下成长的,这种由父母一方单独承担教育孩子的家庭在增多。随着时代发展及家庭内部结构的相应变化,男女双方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特别是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各有侧重,教育孩子的重任一般家庭都留给母亲,这对于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很多家庭也因此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依据费孝通教授分析:“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是共同的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父亲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作用更大。最后,我想以鲁迅的话与家长们共勉:“父母对于子女,应给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