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健雄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编 北京102206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事业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重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字号:

      我们即将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注:江泽民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见1998年4月30日《中国教育报》。 )他还强调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注:江泽民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见1998年4月30日《中国教育报》。 )事实已经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教育事业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以信息技术作为龙头,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又一种经济形态。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它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及人本身等)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有先天性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及时性。当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需要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等产生的时候,及时地创新,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时,也体现了一种竞争和时间观念,是抢在别人之前做成了这件事。如果迟缓、懈怠、观望,就会落在别人后边,让他人捷足先登了,你的创新也就很难成立了。

      2.突破性。不管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必须在一定的领域、范围或有关结构上,要有突破性进展,创造性思维,创新性设计和工艺等。没有突破,就称不上创新。恩格斯称赞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历史学领域里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一是历史唯物论。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宇宙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并确立了现代宇宙学。

      3.实践性。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页,人民出版社,1992。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具有客观性、物质性的特点。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它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而创新的设计、构想、知识体系,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有的创新是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的创新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完成的,科学实验也是一种实践。创新的实践性还意味着: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实践,为了改变世界。如果不在一定的领域或范围内改变世界,创新就没有多大意义。

      4.综合性。创新,是人们综合运用前人的经验、知识、理论体系,进行一种新的实践,并总结概括出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或生产出新的产品。创造性,要求人们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善于把零碎的、不完整、不系统的经验、思维、设计方案等,经过综合与整理,成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或设计方案。创造发明者不一定全知全能,但是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他应当熟悉地把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以拓宽新的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5.潜在性。人的创新能力并非只存在于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一类人身上,事实上,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有一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在他的身上都存在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潜伏在人们身上,只是由于客观环境或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差异,这种潜能没有释放出来。在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人的最高需要,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创新是衡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尺度,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明的现代社会应当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机制、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励、支持个人的创新勇气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很快,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成绩是十分突出的。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面对21世纪,世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还相对滞后,我们在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妨碍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体制上的原因。50年代,我们基本上是照搬原苏联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体制僵化,教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一元化,比较死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社会距离较远。我们应当逐步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大力推进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实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比如民办中学、民办高校等),实现多元化办学体制,多样性的办学模式,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和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办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性、复合性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