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日趋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是必然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是否具有产业性质及能否实行产业化两个问题上。关于前者,无论是马克思的理论抑或是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都肯定了教育具有“消费”和“生产”的双重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97页。)既然教育具有生产性, 那么也就决定了它的产业性质。其实,自从教育脱离了家庭,诞生了以教育为职业的学校以后,教育的产业性质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至于教育的产业化,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做法,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区别对待,切忌“一刀切”。但是,就民办教育而言,由于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更适应于市场规律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而且有条件率先实行产业化。 一、民办教育的产业化与市场经济 民办教育是一个中国式的术语。在西方国家中,要么是公立学校,要么是私立学校,没有民办教育这一说法。在我国,所谓民办教育是与官办教育相对应的,凡不由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拨款建立和提供事业经费的各类学校均属此类。就实质而言,民办学校就相当于私立学校,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 兴办私学,我国堪为世界之最。早在2500多年以前,孔子首创私人聚徒讲学之风气,从而推动了我国古代和近代各类私立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于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我国国民素质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是到了本世纪50年代及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私立教育在中国大陆被人为地中断了,由大一统的公立教育所替代,造成了我国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私立教育史上的一段空白,这不能不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经过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据统计,1992年初,我国城乡储蓄已达9000亿元,其中城市个体户存款为1950亿元,与8亿农民的存款相差无几。(注:《华东信息报》1992年2月11日。)这说明,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消费业包括教育消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收费的寄宿制的民办学校陆续诞生并以新的面貌进入了市场,使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任何进入市场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必须有市场的需求。依这两个条件而言,大多数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教育机构进入市场无疑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就价值来说,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是有价值的,具体表现在出人才、出成果上,而这二者又是构成生成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就市场的需求来说,民办学校本身就是应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弥补了公立学校的多种不足。例如,公立学校经费不足和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和家长对择校的要求,随市场而流动人员的子女转学的要求,快节奏双职工子女的教育与管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的强化教育与管理,以及少数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高投入和高回报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情况,从而对民办学校提出了要求。这种需求就促使教育市场的建立,(注:《文汇报》1997年11月27日。)这是势在必行的方向,它有利于打破公立学校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利于缓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矛盾。 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前景上持畏难情绪者有之,怀疑观望者也大有人在,但信心十足的奋力开拓者亦不乏其人。对民办教育的不同看法,主要反映在看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的差异上。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学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据新近的统计,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已达到120.1万户,个体工商业户也达到3120.2万户。其中, 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万户,私人企业集团1563户。据1998年底的统计,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提供了7823.48 万人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创造产值1.18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8万亿元。(注:《中华工商报》1999年4月3日。)既然私营经济壮大了,那么与它相适应的民办教育也必然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依我之见,我国的民办教育尚未达到它的发展黄金时期,但这一时期离我们已不甚遥远了。从发展方向看,我相信随着私营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不排斥在某一天,像私营经济兼并国有企业一样,开始出现民办教育兼并公立学校的局面,出现我国新生的教育产业。 二、产业化是民办教育的生命力 有一篇短评提出:“教育能当产业办吗?”(注:《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7日。)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却挑明了问题的症结:“……年年教育缺钱,可是银行里明明有存款人大把银子要往教育上花,花不出去。”原因何在呢?就在于,5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从来就是事业不是产业,是公益性而不是消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