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1]我们的时代已经离不开创造, 人类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都和创造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视角来看,素质教育应当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是知识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对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分配原则、教育制度、生活方式、政策、管理理论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提出挑战,并谋求重构新的“游戏规则”。以这样的视角来剖析我们原先的教育制度,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改革。 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不再面向过去,仅仅与前人的教育实践相一致,而要求教育从未来的社会发展关注今日的教师、学生,面向未来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我们原先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面向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包括课程与教材都紧紧与前人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课程教材与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高新科技的发展,相距甚远。教师在课堂讲授,只是把上一代所讲的话,咀嚼后又讲给下一代听,这样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当今天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当看到高新科技如此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时。人们才醒悟,应当从未来社会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以未来的社会发展来要求今日的教师和学生。当我们重读邓小平“三个面向”的亲切话语时,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未来”,它恰恰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改变纯粹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手段,它要求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把人的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传递与创新融合的一个连续体。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教育看作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传递,很少意识到教育应当培养人的创造,教育给人们传递一种精神。当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时,多数人认为高不可攀。并提出了“打基础”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以为这两者之间完全割裂。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很正确,“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 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3]。显然, 教育脱离了教师的创造,脱离了学生的创造,纯粹看作是教师把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它就会“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的生命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变成了一种灌输与压抑,使得原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最最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青少年变得僵死与闭塞。”[4] 3.知识经济时代当然重视传统教育的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它更强调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尤其是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能力。 以往所讲的“知识”,一般指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概念大大扩展了。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比如美国有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大?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指原理、规则、概念方面的知识。如牛顿三大定律、市场机制,供需规律等。③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等。④知道是谁的知识,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可能接触到的专家并有效利用他们的知识,还包含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对上述四种知识,世界经合组织的年度报告作了归纳:把第1、 第2类知识,称之归类知识。归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 听讲和查看数据得到,也即可以通过文化和知识的传递得到。第3、第4类知识称之沉默知识,主要靠实践,如第3类知识可以通过师带徒、言传身教获得。第3、第4 类知识,一般通过特殊的教育环境学习,它是社会上深埋的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转移这些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正规教育和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及培训,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的是不断学习归类信息和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他会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并具有会解读信息以及不断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能。学校还必须重视让学生实践,也就是将沉默知识转化为归类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与社会生活同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和培训将会发展得十分普遍。[5] 4.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改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少数人”所有,而要求人的创造性的张扬,要求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 如果说工业时代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少数人”所有,它可能被社会所接受,那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强烈。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将是时代的要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指出:“对于任何能生存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还有另一项更直接的必需,那就要有更多的创造性人物”。又说,“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6] 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对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它也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7]这表明,人的创造性普遍具有, 而不当的教育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