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综合教学”与“目标教学”的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世东,山东日照市工业学校 讲师 262300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作用。本文从比较的角度,针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大影响的两种教学模式──“启发式综合教学”与“目标教学”的理论特点、方法特点和课堂结构等进行分析、对照,拟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某些借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智力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在其共性或所长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符合“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的要求。

      一、关于“启发式综合教学”

      1.思想及理论特点。“启发式综合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的精神和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针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法,采用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校条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的两大弊端。

      2.方法意义。“启发式综合教学”,源于传统的启发,又区别于传统的启发。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内容不同、依据不同四个方面。传统启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听懂教师之所讲;这里的启发,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传统的启发手段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讲授,反映了传统教学中只重知识结构的转述,不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这里的启发,除了依靠教师的语言外,更要使用其它教学技术手段,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使之成为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的探索过程,以体现教学关系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传统的启发偏重于启发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里的启发还重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及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规律,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得规律的方法。传统启发的依据是被动的反映论和刺激学说;而这里的启发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就教学控制而言,不只考虑教师的控制,更注重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上进行控制;就信息传递而言,不单考虑信息传递的优劣,更加注重从信息的传递、储存、加工和转换的整体过程来考虑效果的优劣。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综合,既有方法的含义,也有方法之外的含义。首先是指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学习方法的综合。传统的教法有讲授、谈话、演示、参观、启发练习等,后来又有程序问题讨论法、发现法等,应该说它们各有所长;传统的学法有阅读、观察、实验、讨论、听讲、练习、小结等。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法中的讲授和学法中的听讲、练习为主,这是由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决定的。“启发式综合教学”则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其次还包含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其中又包括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依靠在课堂听讲。“启发式综合教学”要求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换渠道以及课内外综合起来,灵活构建信息交流网络,统筹知识、能力、品质诸方面,在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中加以落实和培养。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局限于单科知识的范围,还考虑现阶段水平上的各科有关知识的恰当的综合。

      3.课堂结构。“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结构是一种以学生自学、学生实验为主,合理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程序的框架。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环节:

      ——设疑引导。这一环节包括激发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通过实验、游戏、竞赛等多种渠道,抓住学生还处于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时机,提出疑问,来加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学习卡片”进行指导。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习卡片”上列有自学提纲、学生实验、讨论思考题等内容。

      ——辩疑解难。这是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班内讨论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辩识和争论,对问题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大部分学生感到生疏而百思不解的问题给予适当点拨。为保证学生为主体原则的落实,要求学生做到“六动”: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动笔。

      ——释疑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应用、小结和学生竞赛等活动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关于“目标教学”

      1.理论特点。布卢姆乐观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是“目标教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因而大多数教师认为,既然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并呈正态分布,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具体来说,群体中两端的学习者(5%的弱智和5%的优等生)与其它的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存在着差异,而对于这两者之间大约90%的学习者来说,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他和他的研究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认为,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人(5%的优等生加上90%的中等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他指出:“正态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不过是最适用于偶然与随机事件上的分布而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断言:成绩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说明我们的教育努力是不成功的。”“我发现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我的主要结论是: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