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腐败效应的争论

——国外政治腐败研究的文献评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洪常,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四川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政治腐败效应是一个有关政治腐败与政治发展、政治衰败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国外政治腐败研究的文献表明,有关政治腐败效应的争论先后经历了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修正派与后修正派三个发展阶段;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把政治腐败视为政治衰败;修正派在理论上给予政治腐败效应重新定位,认为政治腐败可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后修正派对修正派的观点作了批评和补充,重新将政治腐败看作是政治衰败,本文批判总结了国外政治腐败研究文献,指出以简单化的正负分明的发展观不能有效分析政治腐败效应的复杂问题,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6—0766(2000)02—0021—12

      政治腐败效应(Effects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是指政治腐败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个与政治发展、政治衰败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政治腐败阻碍政治发展,必然导致政治衰败,因而起一种负效应(Negative effects);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它有时也能促进政治发展,其后果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严重,也可以起一种正效应(Positive effects)。

      近年来中国改革中政治腐败与经济增长并驾齐驱,而且政治腐败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注:中国在近十多年的改革中,存在两种十分显著而又相互矛盾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改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平均增长率为9%左右;另一方面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引发了政治腐败大量滋生,据已公布的数字统计,1985年至1995年间各类立案的贪污、受贿经济犯罪案件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根据1986年至1996年中国全国人大会议最高人民检查院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整理)。),说明改革中政治腐败与政治发展、政治衰败的关系存在某种复杂关联,难以用一种正负分明的发展观来作简单判断。一方面,有关“腐败是发展的润滑剂”、“腐败是改革的替代物”的乐观论点与改革现实不相符合,因为严重的政治腐败的确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另一方面,似乎也不能悲观而武断地将政治腐败与政治衰败划等号,因为大规模政治腐败有时可能在数年中与经济高增长和改革顺利推行维持平行发展。这表明政治腐败与政治衰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其复杂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亨廷顿(Huntington)曾指出,政治制度衰败的问题,在大多数关于现代化的论著中一直为人们所忽视[1](86—87页]。 可以说至今为止,对各种社会变动的政治衰败问题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政治腐败效应问题正是其中之一。政治腐败虽然存在于一切政治体系的一切发展阶段,可是它在各个政治体系的各个具体阶段上之扩张程度、表现形式、作用后果却不可同日而语。如同一场流感袭击对于健康的青年和病入膏肓的老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定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中)的政治腐败对于一个僵化的政府和对于一个有适应力的政府的冲击也大不一样。问题正在于找出政治腐败与政治体系相互之间的全面动态关系,而不是持其一端以偏概全,才能正确了解政治腐败效应。

      本文在此谨对国外的政治腐败研究文献作一评述,在梳耙析理各种理论流派脉络的基础上,探讨政治腐败与政治发展、政治衰败的关系,以求在一个理论变动的场景下加深对政治腐败效应的理解。关于政治腐败(Political corruption)的概念,至今为止社会科学界并不存在一种有普遍共识的定义,各种定义都有其长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缺陷[2] 。由于政治腐败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不仅不同文化和种族对它所作定义与解释不一样,而且同一文化下的不同集团可能对它的看法也不同,因此不可能提供一个普遍能够运用或接受的定义[3](63页)。 但为了获取一可操作的概念,本文采用尼尔(Nye)的定义, 即将政治腐败看作是:为了获取私人(包括亲属、私人派系)的金钱或地位等利益而偏离公共角色正规职责的行为;或是公共角色违反规则而发挥某种私人影响的行为。包括贿赂、裙带关系、贪污等[4]。 这一概念也是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政治腐败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一、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

      政治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虽然很早就有政治思想家论及,但是有关政治腐败效应的问题却少有人论述。20世纪之前,我们只能从一些政治思想家的只言片语中寻觅一定的踪迹,发现他们对政治腐败效应的基本态度。例如阿克顿(Lord Acton)有关“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名言,实际上反映了传统西方政治思想的普遍看法,即政治腐败是一股不道德的历史恶势力。罗古( Rogow

      )和拉斯维尔(Lasswell)曾指出,阿克顿的“权力—腐败”命题首先是一个道德判断,是说那些占有权力的人将权力看得高于其它价值(如正直和责任感),并滥用权力,用权位来为其不道德行为辩护;它在思想上的来源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坏的、有罪的[5](2页)。虽然阿克顿所说的“腐败”很大程度上是广义概念上的政治腐败,然而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形成根深蒂固从道德上评价政治腐败效应的力量。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在相当长时间中西方社会的正统思想认为政治腐败只有一种效应,即负效应,它必然导致政治衰败。

      20世纪初至60年代之前,有关政治腐败的文献大量增多,当时涉及政治腐败的英文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各国政治腐败行为的历史研究;二是有关国家的政治腐败调查报道;三是有关政治腐败的社会学研究[6]。这些文献大都注重于现象描述, 并未从理论上分析政治腐败效应。不过,从其中某些侧面不乏反映传统政治腐败效应观的看法,如布鲁克斯(Brooks)在《美国政治与生活中的腐败》一书中认为:“成功的腐败导致贪得无厌,就长期而言国家由此遭受的损失和因坏的道德榜样带来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仅仅是效率不高。”[7](41—54 页)此外,一些间接涉及政治腐败的政治伦理的书籍,如《政治伦理学》、《民主政府的道德与管理》等,也都将政治腐败作为一种不道德的政治行为来对待[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