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家正,文化部部长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中国文化事业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灿烂的新篇章,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风景。50年的求索历程,50年的梦想与奋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下,在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镌刻山河,雕镂情韵,其文采风流,足以引为当代华夏儿女的骄傲。

      一、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文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诚如1000多年前的文论家刘勰在论述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时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中国文化事业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发扬革命文化的传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确立了新的明确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历史剧变的时期,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更新,以新的文化烛照当代,以新的诗魂引领民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清除腐朽没落的旧文化,进行新的文化变革。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之际,文化上的除旧布新,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文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党领导人民扫除旧中国残留下的文化垃圾和种种丑恶现象,荡涤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的污泥浊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盘根错节的旧文化势力,为新中国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新的文化选择。每一种新文化都不可能毫无根基地横空出世,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乃至于人类的整个文化积累构成了它的广阔背景。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它必须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在现代视野中对它们进行反思与价值甄别,进行升华与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新的文化建设一开始就不可能绕开的课题。

      ——面向新时代的生活,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局部的嬗变,不可能是个别成分的增减,它是文化的整体性进步,是一个新的文化再创造过程。更何况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人民的愿望与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它所创造的也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

      正是进行了这样的文化变革、选择、创造,才冲决了旧文化的阻力与罗网,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转型、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17年里,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拥抱新中国文化、以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新中国文化

      艾青、郭小川、贺敬之、何其芳等诗人向着新时代的放歌,被人们传诵一时。《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代表了当时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他文学体裁如短篇小说、散文等,也是佳作名篇琳琅满目。电影创作生机勃勃,《上甘岭》、《南征北战》、《甲午风云》、《英雄儿女》、《董存瑞》、《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李双双》、《刘三姐》、《五朵金花》、《小兵张嘎》、《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影片风靡全国。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问世,电视剧创作也开始起步,17年里共播出电视剧74部集。话剧舞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历史题材的《蔡文姬》、《关汉卿》,现代题材的《茶馆》、《龙须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恢宏璀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荟萃了新中国音乐、舞蹈、诗歌、舞美的艺术精华,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红绸舞》、《荷花舞》、《孔雀舞》等民族舞蹈,《小刀会》、《宝莲灯》、《鱼美人》等中国舞剧,竞领风骚。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中国歌剧《长征》、《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并得到世界认同的新艺术形式的杰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为中国民族音乐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戏曲舞台上,京剧《群英会》、《将相和》、《白蛇传》、《窦娥冤》、《红灯记》、《芦荡火种》,评剧《夺印》、《杨三姐告状》,昆曲《十五贯》、《李慧娘》,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祥林嫂》,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美术领域也取得了丰收,绘画作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洪荒风雪》、《八女投江》、《血衣》、《三毛流浪记》,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组雕》、《艰难岁月》、《收租院组雕》等作品,衔华佩实,墨彩腾奋。

      以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为序幕,新中国打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大门。从建国之初到1966年,我国与外国签订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41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155 个。 平均每年有100 余起、 近2000人次的文化交流项目。在表演艺术方面,派出的艺术团和艺术家达168起、10133人次;接待外国艺术团2215起、21524人次。

      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艺术院团、艺术院校的团址、校址及排演场、影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在全国各地纷然涌起。17年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到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 乡镇文化站2125个。群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乌兰牧骑迄今仍是文艺为农牧民服务的旗帜与象征。艺术教育、图书馆、文物保护以及新闻出版等工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