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能宪,1954年生,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文化部政策法规司。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这是涵盖各项文化事业乃至思想理论、伦理道德、习俗风尚等广阔领域的“大文化”。本文侧重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博物馆、图书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从宏观角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意义、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进行思考。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字号: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全面、深刻、科学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强调这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早在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这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基本任务等作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辟的概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

      此后,江泽民同志还多次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1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谈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强调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说:“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遗产。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载《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1996年初,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提到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进一步加以强调:“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注:见《人民日报》1996年1月25日。)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作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的基本纲领写进党代会的报告,成为全党的共识。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是根据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确定的,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原则,融会了我党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文化思想。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新中国曙光初露的时刻,毛泽东就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这种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阐明了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邓小平一贯强调,我们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我国刚刚结束“文革”的灾难,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候,邓小平便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07—214页。)所以,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一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体现得极为充分,极为鲜明,极为突出。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的论断和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同志当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导致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分析指出的那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邓小平同志针对社会风气问题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成功,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是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注: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17日), 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醒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因此,忽视和削弱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就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只有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全面进步。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去准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才能保障我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实现到下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