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20年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始终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具体的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我国文化事业改革与繁荣的20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20年。 20年前,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识,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打碎“两个凡是”的枷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如果没有思想解放作先导,不驱散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霾,就不可能调动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思想与情感的阐门;党领导下亿万人民参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构成了邓小平文化理论体系。邓小平文化理论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诸多方面开辟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将文艺的方向重新确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文艺方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统一起来,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共同奋斗。 ——科学地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同时又强调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一方面使文艺从狭隘的功利主义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解放了艺术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有效地防止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保证了文艺的正确方向。 ——明确提出文化事业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文艺应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他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地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强调文艺必须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 ——高度重视文艺队伍的建设。邓小平同志率先在全党全国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他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同时,他强调“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鼓励文艺工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尊重艺术规律,废止粗暴干涉,坚持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地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 ——深刻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反复告诫全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年来的文化工作实践证明,邓小平文化理论是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文化艺术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能够顺利前进,繁荣发展。 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新时期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在邓小平同志《祝词》的鼓舞下,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摆脱了“左”的思想的长期束缚,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丰厚的创作实绩,开创了文艺持续繁荣的新局面。20年来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20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据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981年为35.76元,1996年为374.95元,增长约9.5倍。目前,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4.6亿人次;剧场、影院年演出放映231万场次,观众1.66亿人次。1997年, 我国出版发行图书11.28万种、71.6亿册,杂志7916种、23.1亿册, 报纸1083种、179.5亿份;公共图书馆从改革开放前的1256家增长为2661家, 总藏量已达3.7亿册,年借阅流通量1.88亿人次。伴随高新科技发展, 以电脑多媒体、数字式视听设备、国际互联网络等新传媒为标志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自1980年迄今,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别从原来的106家、38家增长为1244家、880家,分别增长10.7倍、22.2倍;电视人口覆盖率从49.5%增至87.4%,增长37.9个百分点;电视节目从仅有新闻类少数几个栏目发展为周平均播出时间5万多小时, 与“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状况相比,不啻天渊之别。